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严平:新中国文坛“掌门人”最后的梦想与孤独

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

关键词:中国文坛、知识分子、反思

《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其中记录了周扬、夏衍、沙汀、何其芳、陈荒煤、许觉民、冯牧、巴金这八位文坛掌门人的晚年心路历程,也见证着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作者严平表示,这本书写得挺苦的,一来自己并没有彻底放开,二来是因为写这些人物实际上是很沉重的事情。但她希望能继续把它写下去,不会放下,因为她觉得,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受访人:严平(学者)□采访人:胡子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约记者)

严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燃烧的是灵魂——陈荒煤传》《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等作品。

学者

□涉及从民国进入新中国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书写,这些年也陆续出了一些著作。读《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会有一种感觉,这里面写到的周扬等人的形象似乎更正面,也和陈徒手、李辉他们的表述有些不一致,怎么理解这一点?

■陈徒手和李辉写了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人的经历,写得很好。在那个时期,周扬他们确实也做了许多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事情,扮演了历史的一种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周扬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老是向人道歉的缘故。写这本书,我所侧重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那个年代周扬他们有了深刻的反思和警醒,在理论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论对上世纪50年代还是80年代,我觉得自己在写作时是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一个叙述者的立场,并没有有意识地把他们过去的东西掩盖掉,没有必要掩盖,他们自己都无意掩盖。况且我写的这个时间段也并不代表他们的全部历史。当然,在写作时任何一个作者都难免有个人的感情带进去,我也同样。究竟作品会留给读者一些什么东西,要由读者来感受,可能每个人的感觉都有所不同。

这本书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它是什么,而是在于为什么会这样,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文革”的经历使一些人的思想发生了真正的裂变。如果没有“文革”的话,我相信有些人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尤其是这些老一辈的人,不会在后面有那么强烈的反思。因为你要挣脱开来,对自己这么多年所信仰和执行的东西进行反思。“文革”或许正是起了这个推力的作用。我觉得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周扬他们在反思过去走过的路,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一种新的姿态。

□那么,在探寻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上,他们有找到答案吗?

■他们最后还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唯心主义、封建主义。在反思“文革”的时候,夏衍、巴金他们都指出这一点。我们的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实际上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迈入了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了,有些东西是带着封建残余的。到了“文革”就走到了一个极致。

□阅读他们产生一个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一个有那么好的教养和见识且生活经历丰富的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会开始怀疑最基本的常识。

■这个问题太复杂。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不说他们那一代,说我自己的体会。我们好像从小的教育就是要融入一个集体,做集体的一个分子,假如你被这个集体所抛弃,你的感觉是会很恐惧的。我当过兵,我在部队的时候觉得特别孤独。1971林彪事件的时候,整个部队的气氛特别压抑。我们天天要早请示、晚汇报,天天学习,每天晚上要开会互相批评,那时候只有要求自己跟着走。

大家都跟着走,你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也问过陈荒煤,他说也想过这个问题,许多时候就怕自己跟不上,所以就拼命地改变自己。其实,每个人最后都非常疲惫,不仅疲惫,每个人的一生和结局都很坎坷。事实上,就如同他自己说的,人可以在高压下受苦,但真正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难的,他承认到最后也没有实现彻底改造。

所以,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回看历史,个人的品质在大的环境下,有的时候他的力量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微弱的。他可以改变局部的东西,比如说我在处理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左右这个人,但是他无法左右大的东西,他没有这个力量,就是你有这个意识也没有大的力量,更大的力量是政治化的社会,不要把好多东西都归纳为个人的品质,你不能把它弄成不是白就是黑,不是这个样子的。

现在谈“文革”,所有人都愿意谈自己是受害者,但是加害别人的行为,多数人都不愿意再谈。但是怎么可能这个社会都是受害者?巴金明明是受害者却在忏悔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觉得这很了不起,也是非常艰难的。巴金的提议: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历史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也很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