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文坛大家 铸就经典

2016年,对于中国文学史上很多知名大家都值得纪念。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茅盾诞辰120周年,老舍逝世50周年,傅雷夫妇去世50周年,中英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跨时空的400周年之约……此外,陈忠实、杨绛的相继离我们远去,让这一年变得格外值得纪念。

我们常说,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光芒,还是写作才华、深厚学养,或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灵魂与担当……只有在其作品的熏染当中,我们才能够接近最丰满的形象和最深刻的真实。纪念、缅怀这些逝去的文坛大家,而他们的名字终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灿若星辰。

汤显祖逝世400周年

中西大师跨时空之约

汤显祖

今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汤显祖戏曲全集》评注本日前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据该社学术图书主管董子乐介绍,全集是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而推出的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全面展现了汤显祖戏曲作品的全貌。

对汤显祖的纪念,我们更倾向于把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相比较来谈。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和创作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他们不曾相识,也不会想到,400年后,作为东西方文学和戏剧巨匠,他们的名字将频频被同时提起。

实际上,关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比较研究一直都在持续。为纪念中英两国戏剧大师,今年仍有相关作品问世。比较两位大师的同异,进而揭示东西文化在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但不无遗憾的是,更多的是通过戏曲等形式的演出了解他的作品,而真正阅读《牡丹亭》文本的人较少。因此,进入《牡丹亭》和汤显祖的文本世界,是眼下亟待学界引领大众解决的问题。

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

用文艺改造民众精神

鲁迅

鲁迅先生1925年就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鲁迅从青年时代开始弃医从文,决心以文艺来改造民众精神,来拯救整个民族。这就是在鲁迅作品中一以贯之体现的“治病救人救国”的立人为本的写作精神和态度。因此,了解、讨论现代中国,鲁迅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而文学仅是其中一方面。

认识鲁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解鲁迅的作品和他所处的时代。今年出版的关于鲁迅的传记作品,重点的有两部:一是作家出版社的《搏击暗夜:鲁迅传》,二是华文出版社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搏击暗夜:鲁迅传》为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在多年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鲁迅的生命历程、思想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细致梳理后推出的一部客观展现鲁迅形象的新作。《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一书作者张梦阳则认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家最主要的使命是促使本民族正确认识自己。鲁迅终生苦思、日夜揪心的正是民族以至整个人类应该具有何种灵魂的根本性问题,绝非个人的成败得失。

茅盾诞辰120周年

从进步青年到文学巨擘

矛盾

今年是茅盾诞辰120周年,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茅盾诞辰120周年、入职商务印书馆100周年图片文献展,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纪念展近期举行。而在茅盾的家乡乌镇,各种纪念活动也在举行。

其中,纪念茅盾120周年、入职商务印书馆100周年图片展中,从“小镇走出来的有志青年”“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树起现代文学的丰碑”“共和国的文坛保姆”4个单元,全面展现了茅盾从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一代文学巨擘的奋斗历程。

茅盾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创作,生动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1933年《子夜》甫一面世,就有学者朱明评论说,“他(茅盾)四顾无人的霍地一声,把重鼎举起来了。”在宏伟地再现中国上世纪30年代初期社会现状上,它的确是扛鼎之作。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初版印行之时即引起强烈反响。《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临下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

老舍逝世50周年

“人民艺术家”的人民情怀

老舍

老舍,作品入选语文教科书数量最多的作家。《骆驼祥子》《济南的春天》《趵突泉》《北京的春节》等,这些文章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共同回忆。

作为现代京味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老舍写出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等长篇小说,写出了《茶馆》等数十部话剧、曲艺作品。

老舍先生离世50年,50年后的今天,这位老人给我们留下的作品仍然在舞台上不断上演。评论家止庵如此评价:“老舍最好的作品现在依然有生命力,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事。”“老舍拥有很大的读者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这个作家还活着。”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11月,《四世同堂》作为老舍先生后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在美遗失原稿已经被找齐。从现通行本的100段(一段同一章),到新发现版本的103段,据报道,《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的译文将会在下一期的《收获》杂志全文刊载,计有10.7万多字,50多页。而“真正的《四世同堂》全本”书籍将于2017年面世。今年恰逢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对于这个新发现,则是一个最惊喜的纪念:它既告慰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也填补了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空白。

傅雷逝世50周年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

傅雷夫妇的墓志铭上刻着傅雷在家书中的原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傅雷孤独而不群的一生。

2016年9月3日,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法语文学翻译家,从罗曼·罗兰到巴尔扎克,傅雷生前翻译了包括《约翰·克利斯朵夫》等著名作品30余部。

在流传甚广的《傅雷家书》一书中,我们则看到一个除了文学翻译家之外,作为父亲的傅雷。《傅雷家书》一书展现了傅家父子在求学、处世、音乐、文学等方面的交流,无论做人、艺术修养,还是生活细节方面,傅雷不但对艺术的,就连日常礼仪也仔细嘱咐一番……正如学者张思和所言:“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修身养性之书,一本讨论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人才的书。”

2016年是《傅雷家书》出版35周年。在经历三十几年的出版过程,不断增加书信,调整内容,但以往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傅敏最新编定的《傅雷家书》因收录更多傅聪写给父亲的信件,而让《傅雷家书》变得更加完整。

今年12月11日,傅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启动,作为基金的首批资助项目,26卷的《傅雷译著全书》将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这将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傅雷文化影响力。

陈忠实

大师已去,《白鹿原》仍在

陈忠实

2016年4月29日,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

陈忠实一生与文学结缘,他早年笔耕不辍,中年曾立誓“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白鹿原》就是这样的一本大书。为了写《白鹿原》,陈忠实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耳根清净,二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缺憾,三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创作出质量越来越高的文学作品,直至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一鸣惊人。凭借该作品,陈忠实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生前,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

对于创作感悟,陈忠实曾说:“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对于人生感悟,他说:人生,简单如蒸馍。“馍蒸到一半,最怕啥?最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陈忠实传》一书作者邢小利评价说,陈忠实不仅是一个能进入文学史的人,“他的德行和他的作品是在同一高度的”。

杨绛

百岁老人,永远的先生

杨绛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钱锺书年轻时在给杨绛的信中曾说他的愿望,“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实际上成为他们一家人的处事准则。

杨绛虽然一直谦称,和钱锺书比,她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事实上,她的写作才华和深厚学养被学界所识,夏衍就曾跟人说:“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

通过对杨绛作品及其为人的了解与研究,《杨绛传》一书作者罗银胜认为,单凭杨绛所创作的《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这3部作品,她在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中已是非同一般了,更何况还要加上她在翻译上的贡献。今年杨绛去世后,她早年出版的多部著作也进入各大畅销书榜单。

此外,为纪念杨绛先生,今年有关杨绛先生的传记、回忆性文章结集陆续出版。其中《杨绛传》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风范。而《杨绛:永远的女先生》收录的36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与杨绛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