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通过《慈悲》 我们懂得生活

《慈悲》展现了中国经验

·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

路内作为一个小说家的创作,毫无疑问是引人注目的,表现出了非常充沛的创造力,长篇一个接一个,这样的一个作家,我们都相信路内会走得更远,前面还不断有更高的高度等待着他去抵达。

至于说《慈悲》,我很认真地看了,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对于中国的经验,对于我们共同经历丰富复杂经验的表达,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艺术体现和巨大的人性空间,等待着我们去开掘,《慈悲》在这方面,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体现了很多新的,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艺术特质。

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叫做《慈悲》,某种程度上讲,我甚至想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每天打开微信都能看到无数各种各样的鸡汤,我们一方面是撕裂的,很新闻化的一种生存,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可能已经不太习惯用“慈悲”这样的词语,“慈悲”这个词语在这里作为一个题目,作为这个小说,把一个匾挂在这里,我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

冷的背后有温暖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潘凯雄

批评界里面比较流行所谓代际批评,喜欢讲50后如何,60后如何,70后如何,80后如何,现在都已经讲到90后了,我们讲到50后的时候,这代作家是家国情怀、宏大叙事,讲到80后的时候,就是个人经验、个体的思绪,讲到70后的时候,这一代作家是前后不靠、特点不鲜明,要急于改变,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些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些说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我始终感觉,这种代际批评淹没了多少个性、省略了多少才华,不论是50后、60后、70后还是80后,其实他们各自非常不同。

大家看这一部《慈悲》,实际上也在写国家、写民族,无非是写的方法、切入的视角不一样而已。

具体到《慈悲》这个作品本身,这是一个我们这代人比较熟悉的题材,在路内的处理下,是那样一种方式,我感到很特别,我当时讲:“这么一个年轻人写这么个题材,而且居然写得那么冷。”这是我第一反应,结果编辑同志告诉我,冷的背后也有暖,然后我又重新做作业,再翻一翻,的确感到暖和了,所谓的冷就是慈悲。这其实也是家国大事了,一代人一代东西其实更重要的是它不同的处理方式上。

《慈悲》胜在三点

·著名评论家 雷达

读《慈悲》我是受到了震撼,这是一部冷峻、严酷、悲悯的现实主义作品,富有社会批判精神,我没有想到一个70后的作家能把父辈们经历的生活,把父辈一代的人物,把当年的工厂和工人阶级生存状态,把当时的严酷情景,人心氛围,表达得如此深刻感人,入木三分、意味悠长。

这个书写了50年,甚至不止50年的时间,他怎么完成的?我觉得作者紧凑、传神的叙述风格,是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语言很精炼,句子很短,没有欧化笔法,也不刻意强调故事情节,里边的世界人员变化不大,是一个圆形的结构,开始是水生,最后是水生放在自己的怀里,不让其他的人进来。

还有就是,不同时代背景的交代,非常棒,这么大跨度的长篇小说,经常被时代背景所累,这个交代就把人累垮了,路内不交代,他甚至于一两句转过去,他自己有自己的时间点,所以你感觉50年很快就过了,这些人就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处理大跨度的时段,作者是以个人命运史的方式贯穿的,他没有兼顾时代变迁,讲不清楚的时代变迁,他是以个人命运贯穿的,其中这些人物选择都有特点,确实是以一当十,以小见大。

第三点是悲悯意识,悲悯意识不是单独哪一句话,也不是他弟弟最后告别的时候,一个苦感,不是,我觉得悲悯还是渗透全篇的,这在作品里是慢慢去体会的。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文坛非常重视的作品,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简洁中的巨大力量

·著名作家 孙甘露

我读了这个小说觉得非常震惊,我读了40多页的时候心都抽紧了,我觉得这是很少有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路内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叙事方法非常干脆,叙述非常有力量,像刀一样剪接的那种。

虽然写得非常简洁,但是每一个部分确实也都是非常扎实,尤其是人物的对话,有一个共性。

一开始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困惑,我说为什么起《慈悲》这个名字,但是读了以后觉得,大概只有这两个字可以包含这个事情。我读的时候就在想,有个概念叫辜负,书中的人虽然都是社会非常底层的,讲话都是一些很日常的,但是我觉得他里边人物所有的转折、选择,实际上都是在为他周围的其他人做考虑,就是想不要辜负其他人,虽然采取的方式看上去是很日常的。

小说开头结尾这种写法,非常简洁有力,我忽然就想起雷马克那个结尾一样,讲士兵牺牲的时候,叙述者讲,那天西部战场几乎没有什么枪声,也没有什么事情,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斗,甚至在前线指挥部的日志上都这样写着:西线无战事。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力量的方式。

从艺术上讲,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特色、非常控制、非常成熟的一个作品,从内容上来讲,我觉得确实让我震撼。

慈悲是更高的境界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吴秉杰

路内的《慈悲》看完以后是忘不掉的,《花街往事》我也看过,这个小说看了之后,慈悲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慈悲这个意思是觉悟,他跟我们以前说的同情、善良不是一个层次的,要懂得,懂得才能慈悲。要获得自由,慈悲鼓励自由,要活在这个时代。

在中国的文学写作的底层里面,写同情,写爱,写善良很多,只有鲁迅才有慈悲,境界就完全不一样,这个里面包括悲伤、悲痛、悲愤,这里面要有认识的,要懂得的,不懂得就不行。我认为三个方面有变化、有突破。

第一个,我们过去写农村题材比较好,写工人写不太好,这本小说写的这么好,我觉得很少见。第二个,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老一代不一样,历史是一种流动的存在,在流动中间对生活有很好的概括。第三个80后作家感情很充沛、很丰富,语言很犀利,但写他人写不好,我觉得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写他人,写不同的人士,我觉得路内做到了。

我觉得路内的小说不但是写的从容不迫,而且每一个细节都让人体会得到,他不但提供人生,提供一种认识,而且提供一种感情,就是慈悲。

用乡土文学的方式写工厂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胡平

70后作家现在看一点也不弱,将来也不会弱于60后,包括路内,包括徐泽成,徐泽成和路内都写到父辈,70后眼中的父辈很有意思,文学性很强,写起来很生动,这些作品看完后觉得很喜欢,这一代人确实能够把父辈写出来,让我很惊讶。

写传统工厂、传统工人,在70后作家中恐怕是相当少的,也相当难得,现在一般都是写农民工,几十年里,乡土文学重量级作品是非常多,但是写工厂的经典作品是相当少,大家不愿意写,同时我们也不愿意读,觉得工厂题材特别枯燥。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把工业题材写成《慈悲》这个样子,我觉得是个很大的创新,路内写的完全是很滋润的,里边也有生产过程,比如说用脚去踢那个阀门,邓思贤就因为踢一下阀门被送去劳改了,这里边还有生产过程,比如写运原料筒,这是生产流程,而不是写生产。这里面一切关于生产的东西都完全成了写人物,所以整个的小说就和乡村小说完全等量了,这一点我觉得路内是一个创造,因为中国至今写工厂题材、工业题材都是隔着的,而他这个非常流畅,很不容易。

这个小说的意境很好,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把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他主要写的是众生的痛苦,但是以慈悲的情怀来关照,形成了小说的主题,这个小说里边的人物的名字都带一个生字,其实他们都是向死而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象征。

为生活找个出路

·《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

这一部《慈悲》,路内真的是有变化了,因为它前几部包括《少年巴比伦》、《花街往事》等,都仔细读过,变化从情节上可以看得出来,由过去主要特点动嘴和动心眼,改到了动手动脚,用动手动脚支撑了小说,非常漂亮的一个小说,但是有历史的沉重。

我们过去对生活有无数的概念,在路内里面看到最真实的、最真切的、最揪心的,同时也是可能让我们有些开心的那样一些生活,从70年代到今天,生活的滋味,尤其是每个人在寻找生活出路的时候那种无奈,那种试错惩罚等,就是在寻找生活出路,然后找出生活滋味。路内小说为什么受欢迎,就是普遍人们所要看到的,所感受的那种东西,我们很多作家是用一种变异的,或者走偏锋的方式来表现,路内这一点有他的朴实这种优势表现出来。

路内这样的作家他找的是可以凑得上热闹的相关性,小说里面我要写那个东西,和他之间真正发生一种有机的相关,而那些可以说不太相关的,或者说有机性不强的就可以忽略掉,我觉得这是小说必要的做法,因为很多无用的细节归到一个长篇小说里边来它是一种失败,这一点上路内可以说有点正本清源的作用。

70后身上有很多很多问题,但是他们身上确实也有无辜的一面,但是仅仅就是这一面,使得路内的小说写得更客观、更有分量,然后他的小说还有一贯的特点,就是好读、透气,我觉得这点太重要了,我们现在读到很多小说令人窒息。陈辉/整理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