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刚刚结束,而趁着这档“综艺清流”带来的诗词热才刚刚开始,古典诗词类的图书,作为出版市场中重要性和专业性“双高”的作品,也对出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本次“诗词大会”的背后,在一本本权威诗词作品的背后,也有着编辑们的艰辛付出。
中华书局编审参与出题 同时担任“节目书”责编
这几天,不少城市中的书柜已经将“诗词书”放到显眼的“推荐柜台”位置,在一些地方“武亦姝书库”成为了宣传噱头,而在电商的营销中,“古诗词”“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已成热词,出过传统文学书籍的出版商公号也都在推送各类有关信息。
虽然“火爆”的营销战早已打响,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书”最近可谓“独占鳌头”。随着这套书新版的顺利发行,担任这套作品责任编辑并参与创作的专家陈虎也总算松了一口气:“成书与做节目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两者之间差异很大。”
中华书局编审陈虎早在2015年就受央视之邀开始参与节目出题,在此之前他也曾参与《中华好诗词》节目题库的建立。陈虎介绍说:“该节目一方面为了将观众从众多纯娱乐节目中吸引出来,接受更为积极健康的综艺栏目,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陈虎不仅从事古诗词研究工作,在大学做客座教授,同时,三十多年担任编辑的经验,也让他的选题“贴近读者”“贴近观众”,同时兼具了专业水准。
出题范围十分“接地气” 题库有两套“大部头”
出题范围是出题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陈虎说:“仅《全唐诗》就记录诗词47000多首,陆游存世的作品有9000多首,乾隆皇帝更是高产诗词几万首。虽然大多数选手背功很强,但毕竟并非专业人员,为了能缩小范围,达到节目效果,节目确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诗词为指导,以中小学课本中出现过的诗词为基础。”那些观众们看着很难的诗词,其实是出题人选了又选的“小范围”。
在最终的编辑成书的过程中,怎样将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怎样用编辑思想为作品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陈虎举例说,在节目中出现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诗句,而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图书中,就要讲清楚时代背景以及深层的含义,给读者完整的认识。
为了保证节目的权威性以及最终成书的专业性,对“参考书”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最终选择范围基本出于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传统诗词经典》与《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两套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作品。
“古文”编辑门槛高流失重 经典作品需要专业性
目前,面对“同质化”严重的诗词书出版市场,好的诗词书除了需要权威作者,更需要优秀的图书编辑。中华书局市场部副主任李忠良介绍,优质诗词书更依赖过硬的编辑团队,“学者型”编辑保证了图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他说:“由于古代作品往往版本众多,所以从选择文本开始就需要科学论证有据,而后的注释、翻译更是需要专业能力。”
李忠良说:“读书编辑应该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编辑工作应该能使作品得以提升。”陈虎也表示:“一本负责任的古典文学作品的编辑至少应该有十年以上的专业经验。”
优秀出版编辑的流失,后备新生力量的不足,已经成为出版业面临的问题。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编辑是一门消失中的手艺。”而对于古典文学行业来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一个图书编辑要习惯“为他人作嫁衣”和长达多年的经验积累,陈虎说:“不少入行学习的年轻人都已经不将这个工作当做终身职业。”同时,出版的多元化,也很难让编辑“潜心于一域”,而对于这个职业来说,“专业性”无疑是对读者和作者负责的最重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