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于殿利:读书,养心又养颜

0b55b319ebc4b745197038d70bb83b12888215d0

读书必须走心,走心而后养心,养心而后养颜,心体通一。当人的性情、修养和境界提升之后,必定由内而外显现出美好的气质和韵味,所谓的“书卷气”即由此而来。

读书必须用心,用眼观,用心去“切记体察”,方能有所得。朱熹说:“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固不见道理”,“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他还引用孟子的话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如果不能把心放下,心无旁骛地读书,便不会取得阅读的效果。

他进一步解释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真正地用心读书,其结果是养心,即心灵得到有益的涵养和滋养。

朱熹说:“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於心,体之於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读书养心的方法,在于专一,即专心致志。

反过来说,就是不能心念太杂。

对此,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养心然后养颜。说读书是最“体面”的事,因为它关乎颜容。读书可以美容,这并非玩笑。

中国有句尽人皆知的成语,叫作“相由心生”,读书可以养心,这是我们坚信的道理,心得滋养而显于颜,可见说读书可以美容,此话当不虚。

空说无凭。宋人黄庭坚就曾说过:

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黄庭坚告诉我们,人如果一天不读书,就会落入尘俗。落入尘俗有什么可怕吗?

中国有句话叫“俗不可耐”,人一旦落俗,或与“俗”字沾上了边儿,别说别人无法忍耐,恐怕自己也受不了自己。俗是一种气质性感觉,气质体现甚至决定着美感。

人如果二日不读书,便会呈现可憎之面目。

面目何以可憎?不读书,缺乏知识的滋养,涵养就会下降,涵养下降就会失去平常心,失去正常的价值判断,就无法正确对待日常事物,尤其是当涉及自身利益等事项或面临诸种不如意时,一切必然都会写在脸上,面目自然可憎,因为已怀憎恶之心。

反之,人的心境就大不相同,甚至有机会臻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人如果三天不读书,就不只是面目可憎了,还会出言不逊甚至恶语伤人,不仅丧失了斯文与涵养,甚至败坏了道德。无养无德之人,自然谈不上美了。

另一位宋代大文豪苏轼不仅有诗篇表明读书可以涵养气质,而且自己为了追求内在的丰华之气,甘愿选择苦读书之路,体现了诗人“知行合一”的品格。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即已道出了知识与文化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自然成为人人喜爱的千古名句!透过诗句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身上的自华之气,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这两层含义大大增加了整首诗的感染力,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和文化的力量。

近代名人曾国藩也以爱读书、善读书闻名,在《曾国藩家书》中便有关于读书的高论: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二者修业之事。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需先立坚卓之心。

曾国藩相信,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一个人若真想让自己的气质得到改变或者提升,必须首先树立读书之恒心。

读书非一日之功,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之以恒,平心静气地品味,方能有所收获,方能取得滋润心灵的效果,在这方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读书可以培养人的气质,主要培养的是知书而后达礼的文气。

有文气或文化的人要更耐看一些,而且可能越看越有味道,交往起来让人感到舒服。这就是特有的美,这种美之持续和恒久就可以称之为美德。

关于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近代科学哲学的开创者、英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培根有具体的阐释: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

“学问变化气质”这句话,根据原文可以直译为“学问入于性格”,如此,就可以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其实,不仅是人,世间之物,有文化的或者说文化内涵丰富者,较之一般仅作工具之物,都要更耐久一些,更具有传之久远的可能。

让物品传之久远,甚至最终进入文物之列的,是其所含有的文化,而不是一般的功能性使用价值。因为依造物的一般性规律,后来者总比先前的物品在功能性使用价值方面更先进些,这是后发性优势和人类改良的天性使然。

只有文化能让人在物品功能性使用价值减退或落后的情形下,仍然不舍得丢弃,而当作宝贝一样留存起来,甚至成为传家宝。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