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从“迷路”到“幸运”,一本虚构类图画书的多重可能性

《迷路的小孩》讲述了一个迷路的小孩通过在路上的探索与发现,最终感悟到自己的幸运和幸福的故事。这本书的诞生也大致经历了从“迷路”到“幸运”的过程——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编辑团队,从创作到宣传,一路陪伴作者从迷雾中寻找方向。令人欣喜的是,最后也收获了“双效”丰收。这本书同时推出精装和平装两个版本,出版不到一年销售近5万册,还获得诸多荣誉。

1

《迷路的小孩》原本是一首金波老师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童诗。当我们向郁蓉老师约稿时,她读完第一句“不要说我异想天开,我想做一个迷路的小孩”后就决定要成为这本书的绘者。故事中的小孩并不是真迷路了,而是寓意一种精神探索——一个独立意识刚刚萌芽的孩子,想要自己探究一番世界。郁蓉老师认为,生活中,在柴米油盐之外,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这种自我精神,通过在现实世界进行一些“不现实的”想象,实现精神放松或修正心灵。

金波老师的诗和郁蓉老师的画是图书的品质保障,他们在创作理念上也一拍即合。但我们却面临一个问题,近几年随着非虚构知识类童书的火爆,推新虚构类图画书越来越难,《迷路的小孩》这一关乎儿童成长心理的小故事,与刚需、热点、痛点都不沾边,我们担心在宣传上不容易抓住家长的心。一方面,我们要高品质呈现这本有着良好创作基因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为作品寻找合适的输出渠道。

从“迷路”到“幸运”的创作过程

将诗歌改编成绘本并不容易,但金波老师的诗歌立意新颖、短小简洁,为图画留下很大的创作空间。郁蓉老师把这首诗抄写下来,反复朗读,分析文字想传达的感情,再附加上她自己独一无二的感受——“迷路的小孩”的“迷”字让她打开了思路,“迷”是一种梦幻,一种失落,也可以是一种向往。凭借灵敏的专业直觉和对汉字的深厚感情,郁蓉老师很快找到切入口,比如用汉字的形意与图像将故事组合创新。同时,她梳理完故事框架后希望能增加一些诗歌中原本没有的想象部分,通过一本“无字书中书”的小书来呈现,她的想法最终也得到了金波老师的支持。

如果按照米哈里著名的“创造力五阶段说”来看的话,一部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灵光乍现、评价和制作阶段。准备期是指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酝酿期是指潜意识里的碰撞与翻腾,寻找不寻常的神经连接;灵光乍现是指大脑产生创意的一刹那;评价期是指判断创意的好坏,如作品在现阶段是否真的具有创新性,这也直接影响最后制作期的判定。对于我们这个小团队来说,作者已经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工作,我们主要在后两个阶段给予支持和帮助。比如,解构汉字的创意在原创绘本创作中是否足够新颖?能否与市场需求产生连接?在评价期,我们考虑到汉字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市面上鲜有新意表达的图画书。于是,陪同作者一起拓宽汉字边界,好玩的汉字视觉游戏正适合识字阶段的孩子,与常见形式不同,新鲜视角又多了一种理解汉字的可能性,这正是市场需要的内容。制作期则要及时反馈建议,提供作者需要的各种支持,同时参与书籍设计。

当汉字的视觉运用深度与故事内容发生融合时,图文的互动关系将使之变成一个全新且独立的作品。汉字游戏到底要怎么玩呢?

第一,汉字的解构和结构。打开图画书封面,环衬上“迷路的小孩”几个字散架了,变成了零散的笔画,而小女孩闭着眼睛,似乎很享受地畅游在“迷路”世界中。扉页“迷路的小孩”几个字再次拼拢,但有些歪斜、松散。小女孩正尝试把迷路中“迷”字的“走之”拽下来,她依然在一个不太稳定的世界里,从脚下的出版社Logo就能看出,她好像身处一踩就裂的地平线上,作者署名“郁蓉”这两个字也变得软乎乎,好像要滴落下来。这些似乎都在暗示读者,一个有趣、似真非真的故事要开始了。

第二,汉字的联想。小女孩的魔法之旅开始了,她说“变!”“迷”的“走之”瞬间变成了一辆有生命的滑板车,滑板车有圆圆的脑袋,就像童话故事里小魔女的魔法坐骑。文字好像也被施了魔法,在小女孩的指挥下有了生命。

第三,图像元素的置换。小女孩看见人的山、人的海,仔细观察会发现,“山”和“海”是由无数“人”字组成的。这样既表达了“人山人海”的字面含义,也表达了其图像含义。

第四,拟人化的汉字角色。整本书的排版没有遵循常规形式,而是赋予了汉字生命,每个汉字就像一名小演员。如,“家门口的花坛里,茉莉花正在盛开”,“花”按笔画顺序一笔一笔地显示出来,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了解如何写出这个字,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花绽放的过程;再如,“我的妈妈,站在大门口,正焦虑地把我等待”这一句,“站”比其他字都要长,就像妈妈踮脚张望的样子。“等”也和“花”一样,暗示了妈妈焦急等待的心理时间长度。

书中几乎每一页都精心设计了汉字视觉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作者一起“玩”汉字,就像迷路后寻觅、探索并逐渐找到回家的路的过程。如果从一开始完全按照计划执行,也可能会创作出好作品,但没有预设作品最终的呈现样貌,而是在未知状态下进行探索、互相碰撞想法,充满了意想不到的乐趣和更多可能性。

一本书诞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郁蓉老师以出色的插图为业界著称,但很多人不知道,她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的是视觉交流和设计,自然对书籍设计十分感兴趣和在意。图画书的插图和平面设计是缺一不可的两大成分。从版面设计到文字排版,两者共同实现了一种视觉呈现效果,以及一种图画阅读效果。

在这本书的设计方面我们费了不少心思,力争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尽量将材料用得更具艺术性和体验感,我们专门请教了吕敬人、刘晓翔、赵清等著名书籍设计师,3位老师分别在设计细节和材料运用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比如精装版的“无字书中书”的小书部分,我们使用了轻薄的艺术纸。这种纸轻盈又略透明,让“无字书中书”在翻动过程中隐约透出剪纸背面的精彩图案,营造一种梦境感,使内容和形式的表达达到一致。虽然并不是所有读者在阅读时都能想到用纸背后的含义,但我们希望能为绘本的表达提供更多可能性。

一本书的诞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在打印彩样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由于纸张克重太低,不仅找不到可以打印彩样的数码印刷机,低克重纸张难以干透还影响了装订和工期;在最后的印刷过程中,荧光墨的添加比例只能根据实时实验来确定,也很难完全还原原图色彩。远在英国的郁蓉老师无法亲临选材和监印,我们也不便频繁打扰高龄的金波老师,所有工作都是通过网络沟通完成。直到最后把样书送到两位作者手上,他们表示满意后,我们才长舒一口气。当然,在新书还没有送到读者手里时,我们也绝不敢掉以轻心。

为好书找到合适的渠道

在《迷路的小孩》的文稿、图稿、设计稿基本成型时,我们就开始筹备营销工作,将准备好的详细的作品资料分发给各个渠道,一方面想收获渠道的反馈建议,根据有益建议及时调整作品;另一方面也提前寻找最优合作渠道。首先,在尚未成书的情况下,我们用已有的书稿资料装订了两册假书,既便于直观地展示图书信息,还可通过书影拍摄、文案制定、卖点归纳等,为渠道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物料。

其次,同步约写书评,书评人的阅读经验有利于丰富新书的解读视角。我们邀请了剑桥艺术学院童书插画专业创始人、教授马丁·萨利斯伯瑞和知名阅读推广人阿甲为这本书撰写专业导读,邀请儿童文学工作者李蕊、《新京报·书评》等从读者、媒体角度来阅读和分享这本书。幸运的是,高品质的新书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反馈,最终《迷路的小孩》入选了“百班千人”暑假书目。由于价格限制,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图书的装帧和用材等成本,经过与市场部沟通,我们决定同时发行平装版和精装版,最终“百班千人”平装版的热卖也带动了精装版的销售。

实际上,这本书最终的成绩远超预期。复盘其诞生过程,其中确实有运气成分,但更多的还是印证了那句“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七分”汗水的努力一定是更重要的基础。在我看来,不够流行或不被看好并不是决定选题好坏的绝对因素,只要扎实做好内容和市场画像,精确卖点、找准渠道,突围困难的虚构类图画书也能有更多可能性。而作为出版从业者,我们有责任去寻找这种“更多的可能性”。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