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校园叙事的诗意闪光

近期,现代出版社推出重庆诗人蒲华清的儿童诗集《生活中有一颗糖》,是孩子们,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诗集。该书把校园生活的主角,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书写得活灵活现,令孩子们非常向往。

11

《生活中有一颗糖》,蒲华清 著,现代出版社

譬如,面对老师每天发下的作业本 ,每个学生都会不断地翻看,结果发现:“改正了,那缺膊短腿的错字;制服了,那乱蹦乱跳的标点;医好了,那颠三倒四的病句;理清了,那乱麻团似的运算。”于是,学生们从“好句子上的红圈”,看见了“老师脸上的笑靥”;从“错题上的红叉”,看见了“老师紧锁的眉尖”,因此,他们打心眼里发出了对于老师的赞叹:

呵,我们把作业本翻看,

心中燃起火焰,

那是老师的心血呵,

倾洒在那上面!

这就是作者对那因重复了千百遍而令人颇感厌倦和平常的校园生活的诗意礼赞!

如果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对于教书生涯的爱,怎么能从这极其平常的学生生活细微末节里发现和捕捉到浓浓的诗意呢?因为诗人原本就是一个长期执教于校园的老师,一个擅于把握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加之长期的儿童诗创作的反复甚至痛苦的艺术磨练,从而成就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

除了从学生的角度来描摹教师,作者也善于从教师的角度去感受学生学业进步带给自己的欢快。譬如有首题为《采摘》的短诗,就透过期末阅卷而书写了教师的内心体验:

红笔儿在卷面上飞跑,

满含丰收的喜悦。

一串又一串红勾,

一个又一个100……

老师,辛勤的园丁,

正把满园硕果采摘!

的确,这正如收获季节对于辛勤耕耘者的一种回报那样,让人感到无限的满足和幸福。如前所说,假设没有长期教书的生活体验,作者绝对是难于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校园诗来的。

的确,蒲华清是擅于描摹校园师生在教与学上所做出的重大成绩的。翻阅他的诗集,读者会看到,当学生心中那道狡猾的应用题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时,老师却冒着风雨上门为同学解疑。当疑难解答完毕,老师“又一头扑进风雨,一串串热泪在我脸上流淌,和着那飘来的丝丝雨滴。”除了书写老师尽心尽力地教,而在诗人笔下的学生,则是为了成才,也同样在百般努力地学。

且看,一个刻苦学习的未来科学家,不,一个小学校园里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发现天边那颗灿烂新星而正在反复拷问银河和流星,“半夜里,他打开天窗,架起自制的竹筒望远镜”……反复地探索寻找,有一天,他终于奇迹般地发现了那颗新星。当然,读者也终于发现,他原来就是“那颗灿烂的新星”!这个真实故事记载的少年主人公,难道不正是当今社会万千学子中的一个因勤奋学习而做出卓越成就的典型。

假设我们要进一步探寻校园学子为啥那般勤学奋斗,原来这和学校倡导不忘苦难先辈的励志教育,也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在诗集中,还有一首名为《大地》的短诗描写孩子外出乘机旅游,当主人公久久地望着机翼下的大地时,他突然发现:

那阳光下的黄土高坡,

多像爸爸那宽大的背脊,

像爸爸在田间弯腰耕种,

太阳晒得他的脊背,

亮亮的、黄黄的、红红的;

那曲曲弯弯的河道,

像爸爸背上流淌的

密密弯弯的汗的小溪……

校园坚持随时提醒学生不忘父辈勤奋劳作,所以能够有条件外出乘机旅游,年轻学子在飞越千山万水的片刻间,就立地产生了像看见自己父亲在田间辛勤耕耘所显出的那片油亮油亮的背脊……如此虽系瞬间感受,但却真实而客观地表现了传统教育对于莘莘学子成长的重要性。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细节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感受,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典型的例证?

诗集《生活中有一颗糖》还常从家庭生活的独特视角,去反映孩子的成长。比如,透过看电视选节目时观众的互谅互让,表现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尊老爱幼良好风气;还有首短诗透过全家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节目,反映全家老小对于出差在外的父亲的无比关心,且看:

自从爸爸出差去了,

我们夜夜在屏幕上追踪、寻找,

全家人都随着天气预报,

一忽儿高兴,一忽儿心焦。

不知爸爸知不知道,

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小。

如此透过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描写去展示主题,把儿童诗歌极其含蓄的艺术内涵展示得格外耐人寻味。为此笔者曾专门去访问过作者,我问他为什么那么爱写带有情节特点的儿童诗。

蒲华清先生就此回答道,“这是因为我当过多年小学教师,并作过试验,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孩子最喜欢听我给他们诵读柯岩、任溶溶、张继楼等人那些具有情节的儿童诗。同时,诗人金波也说过,‘情由事显’,这是儿童诗的特征之一。所以知悉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后,当我学写儿童诗时,就更爱利用情节性去吸引读者了。”

我觉得,作者关于情节对于诗歌重要性的创作谈,成为了读者解开蒲华清儿童诗创作成功秘诀的一把钥匙。就事实而论,作者的许多诗歌确实都是因富于浓烈情节性而获得小读者理解和喜爱的。

众所周知,情节是生活过程的一种艺术展示,孩子在读儿童诗时,作家如能透过情节发展去帮助小读者把握诗情,这就让儿童诗更富于生活气息而特别受到孩子欢迎。但诗歌恰恰并不长于叙写情节而擅于抒情。所以诗人蒲华清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利用情节叙写去展示抒情,这就把诗歌不善于叙写情节的弱点,给予了极大的弥补,从而让儿童诗被小读者所欢迎。总之,蒲华清的许多诗作都是通过叙事书写,把诗意表达得既生动具体,又形象感人,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

或许,这就是蒲华清儿童诗集,能够得到权威的现代出版社再次出版发行,并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蒲华清的情节性诗歌,还使我想起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家金波对他儿童诗的评论。原来他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曾说过,蒲华清儿童诗特别强调“语文性”,这便使他的作品对读者显得非常有趣、有益、有用。

前面提到的蒲华清爱写具有情节的儿童诗,这便是作者坚持语文性的表现。因为情节的重要,恰是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特别强调的一个知识要点。儿童诗扣紧语文课的范文加强情节描写,这让儿童诗与孩子的语文课堂紧密结合,这让娃娃们读他的诗感到非常亲切,有时就像在读语文课中的范文一样。

再有,蒲华清还有许多诗歌爱用对比、排比、反诘、象征等修辞手法,这也是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讲到的知识。诗人将上述修辞手法巧妙纳入诗中,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创作的语文性。蒲华清利用校园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诗歌创作,也体现了他对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予以高度肯定的可贵价值观。

当然,《生活中有一颗糖》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乃是诗歌构思的精巧和深刻。譬如题为《看盆景》那首诗,一般作者可能把诗意的重点放在赞扬盆景的别致精巧上,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去表现盆景里的植株被铁丝捆绑而遭扭曲,这其实就是对于植物健康成长自由被剥夺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作家为引导小读者去展开的此一别开生面的独特构想,源于作家对于被写盆景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的艺术营构,如此表现了很有思想深度的一种思考。自然,这也是对于题材内涵的一种值得赞扬的崭新开拓。

与《看盆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问骆驼》一诗,面对“背上背着绣花鞍”而“再不会长途跋涉,受渴挨饿”的骆驼,诗人发问道:“你可喜欢这工作?”“你可生活得快乐?”为了解开这个神话般的疑团,诗歌以含蓄的笔墨启发读者去捕捉那躲藏在问题深处的可贵诗意内涵:

你老低着头,低着头,

像有很多话要说。

——呵,你眼里闪耀着渴望呀,

你在思念沙漠!

这同样是对于生活以独辟蹊径的一个个性化的思考。诗人绝不人云亦云,而竭力鼓动读者面对现实的谜团,去做出具有创建性的有力回答,这自然又在挖掘深刻诗歌主题上,做出了一个有力的示范。

还有一首题为《雪地上的血印》的抒情诗,并不千篇一律地重复昔日歌颂世界各国原始初民一贯信奉的英雄狩猎观,而是透过猎人爷爷从血肉模糊的黄鼬妈妈那儿得到反思,毅然抛弃了对于动物的残酷杀戮!诗歌把动物保护和学者们提出的“与狼共舞”的崭新时代理念,予以了和盘托出。如此与时俱进的辩证思维,极大地丰富了儿童诗的主题内涵。

(作者彭斯远系重庆师大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