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商报2021年度十大文学好书发布

余华、刘震云、王安忆等作家作品榜上有名

2022年3月20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主办的“2021年度文学好书致敬典礼”在北京SKP-S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永刚到场并致辞,此次好书评选终评委中国作协全委会成员、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与会。

活动当天揭晓“特别致敬”和“十大文学好书”两项共13部作品。作家刘震云、徐剑、陈福民、黄怒波、周晓枫、刘汀,以及入选图书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公司、作家出版社等机构代表出席活动。受疫情影响,一些无法到场的嘉宾通过视频连线参与。活动在“好书探”视频号、SKPRendezvous微博等账号同步直播,典礼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靳桥主持。

“今晚即将揭晓的2021年度文学好书,是商报联合专家评委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之作,相信可以给广大读者一份非常好的阅读建议。”活动现场,陈永刚揭晓了“2021年度文学好书特别致敬”,共3种书入选,分别是《暖夏》(作家出版社)、《太阳转身》(人民文学出版社)、《天晓1921》(万卷出版公司)。潘凯雄揭晓了“2021年度十大文学好书”——《文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把刀,千个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日三秋》(花城出版社)、《回响》(人民文学出版社)、《北纬四十度》(上海文艺出版社)、《谁在敲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珠峰海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幻兽之吻》(中信出版集团)、《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中信出版集团)。

“因为疫情我不能到庆典现场去,非常遗憾。”大屏幕上,播放着范稳提前录制的视频。受疫情影响,东西、胡学文、王松等多位作家无法到场,发来了视频与大家见面。作家王安忆发来了文字致谢词,她将《一把刀,千个字》入选商报“2021年度十大文学好书”视作一种鼓励,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写出真正的好书。”

“据专业机构统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长篇小说新作面世。这固然说明当下的文学发展相当繁荣,但随之也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何从众多新书中,挑选有价值的好书?”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介绍活动概况。

为发现中国文学原创好书,给作家交流提供平台,《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自2022年1月下旬启动了“2021年度文学好书”推荐活动,选书范围为2021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原创文学类新书(以出版日期为准)。商报分别在第2791、2792期合刊、第2795期中各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文学虚构类参考书单和文学非虚构类参考书单,并通过微信公号等平台对外征集图书。进入初步遴选范围、符合此次评选标准的图书近200种,后经过编辑部反复遴选,并征求专业意见,形成50种参考书单。

进入专业评选阶段,商报向不同领域的7名复选评委发出选票,收到有效投票7份。这7位复选评委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传洋,《当代》杂志执行主编徐晨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文学报》评论部主任傅小平,资深书评人绿茶。综合复选评委意见及网络投票结果,30种图书入围。

“实际上,对于老作家的作品,我们更加严格。”3月2日,在终评会现场,评委潘凯雄说道:“作家的创作有浮动很正常,这次有作品入选的老作家都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线上。”推荐语中,潘凯雄写道:“你永远无法预想王安忆的下一部长篇小说会写什么,但你可以坚信:王安忆的创作总是不会低于一个高位的基准线,而且她一定会给你带来一幅新的画面,引发你若干新的思考。”

同为评委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不同的评判维度:“历史书首先要讲求史实,文学书首先要讲究语言,纪实类作品首先要看对事实的把握,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标准。”同时,他也认为有共性所在,从质地来说,好的小说,应该是对人类命运有一种深切的关怀,对人性有独到的刻画,能把人性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揭示出来。陈晓明讲到,余华的新作《文城》延续了其冷峻而准确的笔法,虽然写的是历史变局下的乡村生活变化,内在刻画的仍是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延续了他在《活着》中的写法”。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你们(商报)列的好书非常之多,都有很好的质量。就我个人而言很难取舍,但有两部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一部是《回响》,另一部是《有生》。”终评当天,在商报好书探直播间,面对镜头张清华如是说。他认为《回响》是去年长篇小说领域里一个可喜的收获。《回响》完成度非常高,通过这部作品,东西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张清华评价:“东西可以说是小说家中的艺术家。”张清华表示,《有生》是一部力作,是胡学文“捍卫自己作为一名作家荣誉的作品”,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张清华还提到,《有生》的文笔绚烂,“读了以后可以说也是拿起来放不下,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好作品”。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作为评委,为《文城》《一日三秋》《一把刀,千个字》《幻兽之吻》《珠峰海螺》《谁在敲门》等10部书投票。同时,梁鸿鹰推荐了青年作家刘汀的《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因为“青年作家更需要关注”。

入选图书揭晓之后,作家刘震云、黄怒波、刘汀围绕文学如何“出圈”展开对谈。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曾被改编为影视剧,近期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广东首演,5月将到北京演出。作为原著作者,刘震云提及话剧《我不是潘金莲》的导演丁一滕。他曾在丹麦学习话剧,用了另一种艺术手法呈现小说。刘震云说:“真正的潘金莲在话剧里出现了好几次,跟李雪莲有一个隔空对话,她俩好像是亲人一样。戏剧形式对我非常有帮助,特别对写下一部作品有帮助。”

“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出圈’的机会,就是文学反映大时代的机会。”黄怒波讲到,作家柳青为了写作,辞职去农村当农民,最后写出了《创业史》。他说:“我突然想到柳老师是要体验生活,把自己变成农民。而我就在写自己,登珠峰、做企业,这些都是我在做的事情。这个时代变了,是时代让我‘出圈’,时代给了人很多新的角色。”

刘汀认为,首先作家尽量让自己的作品多出圈,走到各种各样的行业、各种各样的读者面前。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写作者尽量不要给自己套圈,别把自己的脖子套住。同时,文学“出圈”并不代表一部书要卖几千万册,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的影响。“哪怕你的作品影响到仅仅一个人,它的存在也有价值,而不是说一定要传播到几百万、上千万人的身边。”刘汀说道。

第二组对谈嘉宾为陈福民、徐剑、周晓枫,话题为“非虚构的边界”。作为文学领域的专家、创作者,陈福民思考历史的《北纬四十度》在去年大获成功。“从今天来说,大家对于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在世界观、认识论、知识论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世界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请允许我用‘严重’这个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我们不认识,它似乎在旧有的经验之中,但用旧有经验没法对应眼前发生的一切。”陈福民表示,非虚构的边界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更重要的工作是,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通过不断研究、不断摸索,推出一系列成熟的、被广大读者认可的作品,这个边界才会逐渐清晰起来。

“只要是文体,它就有界限之别;但只要是文学,它就有交集的存在。小说与散文,不可能像化学与语文一样,是两种学科。”周晓枫认为,有时小说里可能有散文的肌理,散文里也可以使用小说的悬念等叙述手法,有时要想找到其中清晰分割的界线很难。

她提到,小说是虚构,散文是非虚构。小说家像建筑师,他设计图纸,但自己并不住在里面,只能让人猜测他的审美;散文家,像亲手装修自己的家,很难不在其中留下自己的指纹,他难以抹除自己存在的痕迹。“两者倾向不一样吧。”周晓枫表示,小说家的能力更多展现为对他人生活的想象;散文家的能力,更多体现为对自我真实的挖掘。

“非虚构和虚构是不是有边界?有边界。非虚构要求百分之百的真实,真实到上法庭打官司都不能输,就应该是这样的真实。”徐剑创作过很多部重量级纪实文学作品,同时他也认为非虚构写作可以吸取虚构作品的长处,甚至是小说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徐剑不赞成报告文学就是一条通讯,就是一则新闻,它是文学,是人学,一定要写人的命运,一定要写“大写的人”。在《天晓 1921》里,徐剑写了伟人、写了烈士、写了失败者、也写了背叛者。“他们都是人,回归到人的写作上,就会大大拓展自己的边界。”徐剑说。

据介绍,此次活动评选出的13种图书凝聚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出版机构的工匠精神,以及评委们的专业判断,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份可信且实用的参考书单。未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还将立足出版行业,继续为作者、读者和出版机构做好服务,提供更多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内容,持续寻找那些深刻反映现实,紧密与时代相联系的原创精品图书。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