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春节,收到老朋友、南京大学校友吴士存同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南沙争端的由来与发展——南海纷争史国别研究》,先睹为快。该书的特色,体现在它开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史料征引、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南海问题未来走势的前瞻性预测。作者立意高远,以南沙争端为主要抓手并向外拓展,进而论及南海问题的方方面面,高屋建瓴,纲举目张。
从体系架构来看,全书共八章,各章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起承转合有序,详略得当。第一章深入研究了南沙争端的历史缘由,突显了历史资料的原始性、权威性,对南沙争端的产生、成因和发展进行了悉心梳理。第二章是这本著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作者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包括中国人民对南沙诸岛的最早发现和最早命名、最早开发和经营、最早并持续和平管理南沙群岛,有力论证了我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充分彰显了我国坚定捍卫南沙群岛主权的决心和举措。同时该章还充分利用最新资料,论证了我国南沙群岛的主权拥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此后的3章,主要论述和评判了中国与越南、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的南沙之争。这几章内容,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从历史、地缘、能源资源,以及争端的缘起,为我们提供了国别史研究视野下的有关域内国家南海利益诉求及侵权行为的大量背景内容。进入第六章,作者不惜笔墨侧重介绍美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域外国家和地区集团,近年来利用多种手段插手南海问题,离间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唯恐天下不乱。第七章,作者深入解剖南海仲裁案的前世今生,以及对南海局势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第八章着力于南海秩序建设与海上合作面临的新挑战与未来展望。作者提出,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称《宣言》)确定的海洋环保、海洋科学研究、海上航行和交通安全、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五大合作领域,按“共识导向、成果导向”的思路将南海海上合作一步步引向深入,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牵引,增进互信,化解分歧,为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实现南海地区的长治久安。把中国和东盟国家打造成海洋命运共同体、把南海建设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是值得期待的。
《南沙争端的由来与发展——南海纷争史国别研究》一书,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南海问题的简要百科全书,只要读者认真翻阅,就可以从书中找到你所关心的任何南海问题线索,获得有益启示。
作为一本关于南沙争端由来与发展的专著,它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遵循了知往鉴今、继往开来的写作思路,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并对争端事态的走向给予密切关注。作者从2016年到2021年,每年对南海形势进行深度评论和走势预测,尤为难能可贵,这些评论作为完整的附录列入书中。今天,当我们回首既往,再度品味作者近年来的这些评述与展望,不禁为作者深邃的判断力和超前意识而惊叹。
2016年,南海局势是否可控?作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认为南海形势将不会风平浪静,基本走向将主要取决于“三个热点”和“五大力量”的交织作用和互动影响。热点之一是南海岛礁建设,2016年中国的南沙岛礁建设将进入以港口、码头等民用设施建设和必要军用设施建设为主的阶段,此举必将招来美、日、菲、越等区域内外国家说三道四,甚至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势力借口行使“航行自由”权利,进入我实控岛礁12海里海域或上空。热点之二是菲律宾南海仲裁案,针对仲裁庭对管辖权和可受理性所作出的不公正、不合理裁决,中国坚持“不参与、不接受”的既定立场,决定了中国不会执行最终裁决。热点之三是“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准则”是在《宣言》的基础上正在推进制定的一项南海地区国家间的信任措施和危机管控机制,理论上应较《宣言》更具约束力。除三个热点事件之外,作者认为,未来对南海形势产生影响的国家、地区组织和争端方主要包括美国、日本、东盟、越南和台湾等五大力量。
2017年,南海形势能否继续维持“向好”发展,作者认为美、日介入会“有增无减”,南海形势可能面临“一对主要矛盾、两个新的变数、三大驱动因素”的挑战。2018年,作者提出南海形势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变化,但不排除阶段性、局部性动荡,需要统筹三大关系,处理好三对矛盾。2019年,作者又提出:南海形势趋稳向好的大方向会逆转吗?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认为南海局势呈现“双轴并进”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以中美军事互动较量为突出表现形式的南海地缘政治竞争愈演愈烈,这两根“主轴”同时驱动,必然影响南海形势的发展演变。进入2020年,作者提出,南海动荡或将不期而至,可能再度进入“多事之秋”,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主张的争议,俨然已成为大国博弈及亚太地区秩序重构进程中无法逾越的“地缘政治陷阱”,域外国家军事介入南海问题有增无减。作者认为,2020年的南海形势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美国挑头、其他域外国家竞相参与的南海“军事化”愈演愈烈,域外国家的军事行动呈现“手段多样化、范围扩大化、行动多边化”特征。第二是南海仲裁案裁决负面效应呈“卷土重来”之势,新一轮法理斗争引而待发。第三是“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遭遇不可抗力因素和外部干扰的双重影响而难以推进。第四是美越在南海问题上的互动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明显。
展望未来,吴士存同志认为,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继续围绕两个重点任务扩充政策“工具箱”。这两个任务分别是:确保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受南海问题干扰,避免中美军事力量在部分海域和航道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演变成军事冲突。以南海稳定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和一定透明度的南海战略。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声索国建立的双边磋商机制应依次推进提升互信、预防性外交、危机管控、海上合作及争端解决等阶段性目标,在双边合作中说彼此都听得进的话,做现阶段能做得到的事。
作者一再重申,南海不仅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承载着沿岸各国人民的安宁与福祉,同时也是包括南海沿岸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依托。我们对扎实推进南海地区秩序构建,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实现南海长治久安,充满信心。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摒弃纷争、凝聚共识、聚焦合作,致力于规则和秩序建设,按照“双轨思路”确立的方向,共同努力、加快“准则”磋商步伐,并同步推动《宣言》框架下的海上务实合作,为把南海真正建设成和平、友谊、合作之海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