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运动,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有不少成年人选择以健康自律的运动方式减压、健身,可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多一点”。这样日积月累所获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还有坚持不懈的自律人生和不断追求美好的自我。

那么,如何健身,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跑步等运动除了强身健体、保持身材,还能给人们带来哪些积极能量?通过跑步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全民健身指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南海出版公司)等相关图书,相信能让热爱运动和准备开启健身之路,抑或太久没有运动的读者更加了解、理解运动健身,从而在运动中收获更加健康、积极、自律、阳光的人生。

强身健体需科学合理

2022年因疫情居家期间,健身成为很多市民的首选,带着妻子在短视频平台做燃脂健身操直播的刘畊宏,一夜之间收获了千万粉丝,然而也有人表示在锻炼过程中受伤。对此,如何避免运动损伤、怎样控制运动强度等话题也备受关注。

“从专业出版社和人体运动科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一套健身操、一种练习方法是有其相对应的习练对象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机能水准、不同身体能力的人群同时习练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郭晓勇对记者表示,比如“本草纲目”这套操里的有些动作,对于膝、腰、踝等部位力量较弱、平常缺乏锻炼的人来说,是有一定运动损伤风险的,而这套操的运动强度对平时心肺功能较弱的人来说,也并不完全适合,容易在动感的节奏驱使下超出自己的机体负荷。

这时就需要手边有一本科学规范的健身指南。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民健身指南》一书,就是在以往我国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归纳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和体育总局重点研究成果,以我国近百万居民参加运动健身活动大数据为支撑的一套全民健身指南。该书介绍了不同体育活动方式的健身效果、体育健身强度监控方法,在科学检测与评价个体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和体育活动习惯的基础上,突出个体精准化体育健身特点,制定科学、安全、有效的个性化体育活动方案,书中既包括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健身指南,又有针对不同慢病人群的运动处方。

“现在的运动科学更强调预防而不是损伤后的运动康复,很多伤病其实是可以通过事先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动态拉伸练习以及前期机能适应性准备而避免的,而不是出现伤病后再把注意力放在治疗和康复上。因此很多这方面的专业图书都会从专业作者的遴选和内容的科学性、体系化上面严格把关,能够把这些科学的运动理念、运动方法系统性地、全面地以图文、视频方式呈现出来,不至于产生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问题。”郭晓勇说。

跑步时追逐的是什么

也正如郭晓勇所说,刘畊宏健身直播是疫情期间一个现象级产品,这既是刘畊宏长期深耕健身事业的回报,也反映了疫情中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认可。 

1

跑步大历史》,[挪]托尔·戈塔斯 著,张翎 译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提到健身,大多数人最先会想到跑步。据《跑步大历史》所言,在考古发掘所知道的时间之前,在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跑步了。为了狩猎,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奔跑。我们应该结合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来看待人类的每次迁徙。人类跑步有很多原因,有的人将跑步视为生命,有的人跑步则是为了减肥。

跑步大历史》一书不仅涵盖了跑步现象的文化和历史范围,而且涵盖了它的哲学。这本书告诉读者,跑步是疲惫的,但又是令人振奋的。自古以来,人们以诸多原因和方式从事这种运动,如原始人类为了狩猎必须奔跑;印加帝国的信息网络要靠专业跑手来维护;而古埃及的法老为证明自己生命力强健、配得上享有权力而当众奔跑。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在奔跑中,我们获得感悟;在前进中,我们实现梦想。

那么其实当人们谈到跑步时,到底在谈些什么?这个问题让热爱跑步的作家陷入深思。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就将这些年来在路上的奔跑与思索结集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书写人生。事实上,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就开始长跑。从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一直在坚持奔跑。

“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每当村上春树长跑时,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他也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行走亦可获得身心健康

对一些难以开始跑步、游泳、跳操等运动的读者,或者中老年读者来说,即使是行走这件看似最简单的活动,也能让人身心愉悦,收获健康、快乐。

动动手指就能点外卖、开口说话就能给智能电器发号施令、点开引擎就能启动各种车子代步出行……随着科技的飞跃式进步,人工智能时代让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随地享受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便捷生活。那么既然有那么多方式可以代替双脚,不必走路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人们为什么还要行走?热爱走路的爱尔兰神经科学家沙恩·奥马拉在他的《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一书中带领读者寻找答案。

从行走的起源,到如何行走、怎样行走,在这本书中都有具体阐述。这位热爱行走的神经科学家向读者展示了当人们漫步时大脑的后台活动。作者在书中表示,行走不仅对我们的肌肉和体态有益,还能保护器官和修复损伤,延缓甚至逆转大脑的衰老。在行走中,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思维充满创造力,焦虑和抑郁得到缓解。一座适于行走的城市,有利于社会交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为行走设计和规划城市,会让未来的城市美好。

“现代人的生活久坐少动,这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奥马拉认为,我们需要行走,徒步、爬山、逛公园,走路上学、上班、购物。他提醒人们从座椅上站起来,去发现一个快乐、健康、有创造力的自己。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