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商务印书馆5本上新好书

1.《阿拉乌戈人》(全两册)

[西]阿隆索·德·埃尔西亚·伊·苏尼卡 著;段继承 译

一部关于美洲大地征服的民族史诗。

用诗歌的形式记录的智利历史。

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最早的一部史诗。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曾说:埃尔西亚用他的《阿拉乌戈人》创作了一种新型的诗歌,以历史和诗歌的意愿使阿拉乌戈战争成为一场永垂不朽的战争。他为阿拉乌戈的民族英雄诸如考波利坎、拉乌塔罗,以及阿拉乌戈战争和阿拉乌戈人民的英雄行为树碑立传。

《阿拉乌戈人》 是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最早的一部史诗。在拉丁美洲和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全诗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包括2634首16世纪流行的规范的11音节8行诗,共计21,072行。远长于荷马史诗《奥德赛》(约12,110行)和《伊利亚特》(15,693行)。也长于14233行的但丁的《神曲》

诗歌主要描写16世纪中叶以瓦尔迪维亚为首以及后来的阿尔马格罗的西班牙征服军征服南美洲智利和智利中部土著印第安阿拉乌戈人的残酷历史。诗歌描写阿拉乌戈人民以不同形式顽强反抗征服者目的是摆脱强套在他们头颈上的桎梏的基本史实。诗歌详尽记述了西班牙征服者的残暴、野蛮、贪婪的丑恶行径和狰狞面目。同时诗歌也淋漓尽致地歌颂了智利土著民族阿拉乌戈人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抗争。诗歌还在不同的篇章描写智利自然风景和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

1_副本

史诗第一卷出版于1568年,从智利的风土人情开始讲起,讲述了西班牙征服者来到智利之后,与当地原住民阿拉乌戈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诗人并没有站在某一方,也没有突出描绘某位英雄,而是将战争场景和参战人员群体作为了讲述的对象。阿拉乌戈人的扛木头比赛、西班牙统帅维尔瓦迪亚被杀、十四名英雄奋勇杀敌、堂娜梅西娅守护康塞普西翁城、阿拉乌戈人欢庆胜利、掷长矛比赛、拉乌塔罗与特瓜尔丹的生离死别、连科与安德雷阿的搏斗等场景细致逼真,描写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卷出版于1578年,延续第一卷的内容,从西班牙人到达康城(康塞普西翁城的简称)开始说起。阿拉乌戈人与西班牙人继续战斗,大小战役无数,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如贝特戈楞与图卡贝尔的较量、安达琏山谷之战、加瓦利诺被砍去双手后绑上两把尖刀继续投入战斗、格拉乌拉的不幸遭遇、连科与图卡贝尔的较量等。有意思的是,诗人借助柏洛娜托梦、费东博士的玻璃球等方式,描述了圣金廷之战与勒班陀海战,颇有几分“夹带私货”的味道。

第三卷出版于1589年,故事从连科与图卡贝尔较量结束之后开始。西班牙人与阿拉乌戈人之间的战斗仍在继续,作者不再描述战争整体,而是重点讲述了一场战斗:西班牙统帅雷伊诺索定下计策,让土著士兵小安德烈骗阿拉乌戈人,说西班牙士兵有午睡的习惯。阿拉乌戈统领考波利坎相信了小安德烈的话,趁着西班牙士兵“午睡”的时候发动进攻,结果可想而知。阿拉乌戈人惨败,统领考波利坎也被俘。除了这场战役之外,诗人故技重施,还讲述了黛朵建城以及腓力二世参加葡萄牙王位继承之争的故事。为了向腓力二世表示忠心,每一卷的正文开始之前,诗人都会加上或长或短的献辞。

2_副本

2.《爱因斯坦论政治:他在民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战争、和平以及原子弹问题上的个人观点与公开立场》

[美]大卫·E.罗 [美]罗伯特·舒尔曼 编 方在庆 徐志凌 译

了解爱因斯坦对民族主义、原子弹问题、战争与和平的观点。

大众眼中的爱因斯坦是一个言语诙谐、头发蓬乱、品德高尚的老者。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个形象只是他盛名之下的产物。

爱因斯坦完整的个人形象体现在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上,即明确回避世俗名利,但承担名声所带来的影响力与责任。与此同时,他倾向于以精巧的格言传达智慧,为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增光添彩,而这些格言又因置于被视为爱因斯坦自创的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世界,而魅力倍增。

爱因斯坦的政治观点根植于他对道德责任矢志不渝的坚守,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为何直到今日他的政治言论仍然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只有未经现实世界检验的理想化的观点,才能被称作是天真的。

但是这类指责并不能用在爱因斯坦身上。他早期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鲜明的实用主义也影响了他的政治观点。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他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在反驳那些关于他的世界政府观点的批评时,他强调:一个人的信念的力量必须“建立在透彻了解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

他有人道主义和民主精神的本能,但是在评判思想时一直注意考虑该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他也不是一个不问世事、离群索居的人。恰恰相反,在公共生活中,他经常与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一起行动,其中的名人包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和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等。

在《爱因斯坦论政治》一书中,编者将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公开发表和私下交流的政治著作和言论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爱因斯坦形象。他并不是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天真的、徒劳无功的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在政治问题上,他是一个既讲原则又灵活机动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言论反映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33_副本

3.《人生论》

[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许海燕 译

人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希望并争取获得幸福,这就是生活。

托尔斯泰思想对人生意义的经典论证。

深入灵魂的追问与剖析,“名著中的名著”。

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

——茨威格

托尔斯泰就像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吸引并安抚了我们青年的心灵,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

——罗曼•罗兰

谈幸福:一个人如果感觉不到自己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他也就感觉不到自己是活着。

谈人:认识了人的自身,认识了人的动物性,才真正认识了人。

谈爱:爱是不能议论的,任何对爱的议论都会毁了爱……爱不只是一个词,爱是一种要带给别人幸福的行动。

谈社会:人类所有复杂的、忙碌的活动,包括贸易、战争、交通、科学、艺术等等,大多数都只是无理性的人群在生命的大门旁的喧闹拥挤。

本书是是托尔斯泰在精神世界高度丰富之后所写的思想巨著,是其“托尔斯泰主义”的深刻彰显,探讨人生的意义,涉及人生的价值取向等根本性的问题,直指人类更高的幸福在于爱。本书是写于托尔斯泰精神世界充分发展之时,直指何谓人生这一根本问题,成为后世读者的指路明灯,影响或颠覆无数读者对人生的态度,堪为“名著中的名著”。

44

4.《巴西小史》

[巴西]玛丽·德尔·普里奥里 [巴西]雷纳托·韦南西奥 著;褚孝睿 译

通过30来个“切片”了解巴西历史,高度还原巴西历史细节。

是否还存在另一种读史的途径,帮助我们从更为质朴的视角出发,进入过去呢?

在《巴西小史》的两位作者看来,这意味着需要打破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的对立,以平等的态度研读来源各异的历史文献--航海日志、旅行记录、政府报告、庄园主总结的农业技巧、某次叛乱中张贴于教堂门前的檄文,等等。

能够展现巴西历史全貌的书本就不多,愿意通过与读者对话的方式来展现的就更少。没错,这是一次对话,因为本书将每一章都设想为一场趣味盎然的交谈。本书并非由人名、日期和史实堆砌而成,而是尝试挑选出一些主题,帮助读者理解那些塑造我们历史的重要时刻,进而理解如今的巴西。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们将相继看到巴西历史上各个族群的身影,包括白人、黑人与印第安人。他们拥有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来自巴西的各个地方,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描述成无名无姓且缺乏主动性的群体,他们会回应历史变化,或抵抗或融入,或巩固传统或与之决裂。

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赋予前人血肉?本书决定重视他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以及他们的所爱所惧。我们并未忽视那些宏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架构,但更加关注风光景致、传统习俗、文化实践和行为举止。我们也不会漏掉政治舞台上的角色与国内的各种变化--从殖民地到帝国,从旧共和国到铅弹年代,再到再民主化与当下的这一刻。

这是一部巴西通史,时间跨度从殖民时期到21世纪前十年;这是一部切片式的历史读本,全书通过30来个主题为我们展示了巴西历史中的重要时刻;这是一部纪实性的作品,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提炼出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充满了历史的细节;同时,作者不忘捎带“私货”,在历史的细节中,处处凸显女性的存在。总之,这是一部有态度而十分有趣好读的作品。

55

5.《数字人文导论》

[美]艾琳·加德纳 [美]罗纳德·G. 马斯托 著;闫怡恂 马雪静 王欢 译

关于数字人文的入门读本和实操指南。

重点探讨人文科学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的复杂关系。

什么是数字人文?

人文研究的核心要素是寻找起源,解释我们如何使用语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以及建筑所用的语言,从而理解人类建构的世界。所有人文研究都始于并终于语言、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使过去复生的能力。

那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人文”呢?数字人文是个普遍用于行政、学界、图书馆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术语,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个几乎没人定义过的术语呢?

数字化(digital)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对概念,它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很多人对它们的结合持有迥异的印象,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比如,在世界范围或西方文化中,人文科学过去指什么,现在、将来又指什么呢?在学术界、在学术交流和人文学科之中,数字化有什么作用,扮演着什么角色?数字人文就是一系列的实操方法吗?数字人文是每个不同学科方法论中细致化的特定理论框架吗?它是否是独特的学科,有一套特定的标准、优秀的研究者、理论层级和交互规则?数字人文是不是各学科的传统人文学者与学院和研究所的信息技术部门或团队之间的一种临时性的工作安排?

或者再深刻一点,“数字人文”这一术语是否本身就是一种赘述呢?人文学科,就如同当代的科学研究与教学一样,是不是已经在所有重要的范畴和目的上都实现了数字化呢?或者说,对于专业人文学者来说,这是个令人烦恼的问题——数字化的到来是否永久地改变了人文学者收集数据或论据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变了他们现在所能提出的问题?技术真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孤独的人文学者——自彼特拉克以来的悠久的人文学者模式——在这个合作日益增加、数据驱动一切、报告导向、短暂、“社交性”强、无媒介的数字环境中,该何去何从?

本书是关于数字人文的入门读本和操作指南,全书共分十章,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关键概念及发展历史;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论,传统的研究组织形式,以及在数字时代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重组研究过程;数字人文的诸要素——文本与文献,实物、人工制品、图像、声音和空间,以及数字人文与传统学科的边界和范围;数字人文工具,分为基于文本、图像、声音的工具以及指向研究目标的工具;数字环境,分为研究机构、高校研究中心、行业协会、基金支持以及全球性的数字环境;人文学术成果的数字出版问题,涵盖档案、参考文献、在线书目、批评版本和翻译版本、汇编或文集、文章、专著、虚拟现实等体裁或载体;关于数字人文学科本身的元问题,涉及研究主体、研究过程、数字环境、数字理论、版权和开放获取等方面;数字人文的演变过程,以及人文学者对数字世界的持续影响。

66

责任编辑:JH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