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庄建 著,中华书局
看到庄建这本《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不免感叹时间之飞逝,历史之变迁,人生之急促。
庄建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北大中文系时的同学,那时中文系有4个专业:文学专业、汉语专业、古典文献专业以及在“文革”初期便被打散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归入成为的新闻专业。庄建是文学专业的,我在新闻专业,那时各个专业之间的同学往来不多,我们在学校也并不认识。那时我们20岁。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学校也不叫我们学生,而叫工农兵学员。
毕业后我们都分配在新闻机构工作,相互有了知晓,我知道庄建和我一样,也是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的知青,这就又多了几分身份认同。但是由于所在机构不同,报道领域各异,相互之间的交往也实在不多。间或是庄建看到我发表的一些零碎文字,要么来个电话点评一二,要么提出约稿的要求,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急急忙忙一晃就走到了退休。然而,庄建的真诚和严谨即使是在那些短暂的接触间也让我印象深刻。
《夕拾朝花——我眼中的中国出版四十年》使我第一次得以详细了解庄建这位老同学的新闻工作阅历和她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她如此专注勤勉于中国出版业的报道长达40年,真实记录了中国出版业这段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为人们了解中国出版业、研究中国出版业提供了一个新闻记者的观察视角。这些新闻报道在当时可能就是一个进程的一个瞬间、一个片段,但是当把这些瞬间和片段集成起来的时候,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就隐隐约约的显现出来,让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
恩格斯说过,“新闻记者的最大荣幸就在于他们能够目睹历史怎样形成”。庄建的报道基于新闻记者客观真实的工作原则,对40年间中国出版业发生的变化进行着观察和描述,无论是报道事件还是描写人物,无论是讲述成就还是披露问题,庄建那种严谨、冷静、朴实的文字都会让人感到庄建本人那种为人处世的真诚和不懈雕琢的本色。我相信,庄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她的这些描述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报道有了特殊的史料价值。
庄建这本新闻报道的集成之作也让我看到一个专业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品格修养和专业素质。那种发自内心对社会进步的渴望,那种持之以恒对职业责任的忠诚,那种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态度,那种一丝不苟的专业工作精神。这些都能在庄建报道的字里行间显现出来。我相信这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取得专业成就的基础。
庄建采写的中国出版业的报道涉及了太多的专业知识。这说明她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美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说过:“新闻记者应该像哲学家一样把各种知识列入自己学习的领域,因为知识面越宽就越能写好各种各样的题材,新闻记者应该是通晓各方面知识的通才。”这个标准显然是一种理想的追求,难以达及。但是新闻记者勤奋学习,特别是在自己的报道领域尽可能多地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关系到识别新闻的敏感,而且关系到新闻意义的认知和新闻传播的效果。庄建平日是怎样学习的不得而知,希望她能够借助互联网这样的平台,向今天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们传授一些方法和经验。
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诸多未知的历史变迁之中。此时社会环境的变动状况更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及时的讲述、深入的分析,以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之中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正因为如此,新闻记者不仅是历史形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而且也应该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新闻工作是充满艰辛和磨难的工作,但是它的价值也正在其中锻造。如同庄建这本书的名称:“中国出版四十年”是充满坎坷、苦乐交织、波澜起伏的实践过程,而“夕拾朝花”还是显现着俯瞰历史的浪漫的文学意境。这书名似乎也是庄建自己人生的概括:学的是文学,做的是新闻。
期待看到更多来自新闻记者视角的社会各个领域演进历史的描述。这不仅是当代中国变迁的史料,也是今天新闻教育需要的实践教科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