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数字出版版权谁来保护 版权问题制约发展

伴随国内数字出版越发红火,数字版权成为制约数字出版发展的“罪魁祸首”。

近日,出版畅销小说《藏地密码》的读客图书爆料:截止到2010年9月6日,《藏地密码》被“数字出版”两年,收入为零。这是继中华书局状告汉王电纸书预载“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侵权一案后,又一事件直指数字出版版权的困境。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张洪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著作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证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最大的障碍。”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去年通过在全国100多家出版社的调研发现,出版社在其出版的纸质图书中,拥有数字版权的不到20%,有的甚至才10%。

与美国和西欧90%以上的学术期刊、70%传统出版物已经实现数字化出版相比,我国的数字出版还只是个时髦话题。

“内容提供商没赚到钱”

2008年9月4日,为确保小说畅销,读客图书将《藏地密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给了新浪读书频道。新浪读书频道将《藏地密码》放在网页上,做收费阅读。随着数字出版渠道拓展,《藏地密码》以收费阅读形式出现在了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苹果商店等热门数字出版渠道上。

读客图书表示,新浪提供的《藏地密码》1到7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上的最新数据表明,《藏地密码》1到7的销售金额不足5000元,结算遥遥无期;而苹果商店上共有9个版本的《藏地密码》付费下载,9个版本全部是盗版。

“大家都在忙着尝试数字出版,跟着吆喝,但是内容提供商都没赚到什么钱。”读客图书宣传主管邢晓英告诉记者,“数字出版时代”这种说法,更像是“狼来了”的骗局,数字出版时代短期内很难到来,盗版对数字出版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点击量无法监控

《藏地密码》绝不是特例。图书出版公司在数字出版上赚不到什么钱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

号称图书已经卖了几百万册的韩寒此前在博客上爆料,其作品的数字版税总共不过1000元。知名学者易中天也笑称“我还没拿到数字版权的一分钱”,计算下来,“可能丢了一套别墅。”

授权,却拿不到收益,越来越多的作者和图书出版公司开始惜售。

读客图书版权总监刘先生表示,现在“数字出版”很难看到有影响力的好书,“不赚钱,谁卖啊?”

他告诉记者,数字出版业内,版权运营商一般包括互联网、手机阅读基地、电子阅读器三大类。通常,版权运营商看好某本书会预付一部分资金给图书内容提供商,但“这是一锤子买卖”,“目前还没有任何版权运营商会给读客图书再次付费。”

他表示,在中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账单上“结算遥遥无期”的5000元,究竟怎么算出的,读客图书并不知晓。“版权运营商说多少就是多少,对数字阅读量、点击量,内容提供商根本无法监控。”

大多数都在“沉默”

“能有版权收益,无论多少都算好的。”刘先生表示,大部分无名小说的版权几乎无人问津,尤其在互联网上,更是“盗版横流”。

大多数互联网站对于“数字盗版”的说辞是,“为读者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然而,实际运营中,互联网站的“免费”并不等同于“不盈利”。通过收取高额的广告费用,互联网站在提供“免费”服务时,获取高额盈利。

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初段的内容提供商“叫苦连天”,却只能“自吞苦水”:互联网上的“数字盗版”转载成几何倍蔓延,根本交涉不完。即便有精力打官司,诉讼费很可能还高于版税的付费。

于是,大多数内容提供商和作者选择了“沉默”。

这种“沉默”又在某种意义上助长了“数字盗版”的泛滥。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一些网站甚至将底线定为“作家找上门来就撤作品”,因为“找上门的作家实在很少”。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