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面对这一热门话题,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专版、专栏进行集中报道和解读,报道打出了深入、权威、丰富等多张牌,使人们对“十二五”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
声势浩大 深入分析
新闻媒体对“十二五”规划的聚焦以较大声势铺开,借助消息、特写、通讯、专题、系列报道、访谈等多种新闻报道形式和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平台的优势。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开辟《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栏,以主题专栏、动态资讯与深度点评结合的构架,多档新闻形成合力展望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在报道“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时突出对规划的延伸解读。
宣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使“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广为传播,是党报需要担当的重大责任。中央级党报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比如,《人民日报》围绕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这两个着力点,推出《阔步迈向“十二五”》、《结构调整,发力攻坚》、《让百姓生活更富足》等系列报道,从宏观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体现党报的深度和视野;地方党报的表现也非常亮眼,比如,《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论“十二五”的十大关系》,指出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导向,关键要处理好抓机遇与抗风险、转方式与稳增长等10个方面的关系。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解码十二五》专栏对“十二五”规划中与民生相关的目标值予以关注和梳理,《朝闻天下》栏目推出专题评论,点击“十二五”规划中所涉及的顶层设计、新定位等关键词。《南方周末》刊发《“十二五”节能减排决策始末》一文,针对“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的指标何以出炉、期间经历哪些较量等问题进行报道。
网站在宣传“十二五”规划中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全方位铺开。比如,中华工控网推出专题《解读“十二五”规划,自动化走进“春天里”》,从新能源、智能交通、节能环保等多个方面解读产业规划,瞭望自动化的机遇与趋势。另一方面是利用与网友互动增强宣传效果。比如,环球网开辟网友讨论区,和讯网开辟《微博热议十二五》栏目。一些新闻网站还不断扩大信息量,围绕热点和重点收集观点、采撷民声,不断进行梳理、归纳、提炼,体现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分类梳理 专家解读
“十二五”规划的内容涉及广泛,且分支多,媒体通过分类梳理,使规划的内容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的国际在线网站通过全方位报道,分类描绘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新变化,包括从淡化GDP增速到保障改善民生、从节能减排到绿色低碳发展、从自主创新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城镇化到农民工市民化、从城乡统筹到区域协调发展、从外需到内需。
多家媒体邀请专家对“十二五”规划进行权威解读,突出报道的立体感和深度思考。新华社推出特别报道《打造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通过采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等人,对“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进行解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邀请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今后5年将是中国的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和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周刊》刊发《攻略——解析“十二五”的24道考题》一文,邀请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等18位权威人士,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4个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进行解读;《中国电力报》等行业报也针对自身特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围绕行业关心的问题刊发专家解读文章。
通过“重量级”专家学者的解读和描述,民众能够更透彻地了解“十二五”规划,规划的内容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普及。
深入基层 贴近实际
除了回顾与展望,新闻媒体还动态跟进“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的推进情况,深入基层探访、挖掘鲜活事例,贴近实际进行全方位报道。《山西日报》在头版开设《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栏目,抽调40名记者组成采写小分队整装出征,分6路深入基层一线采访,以求专题报道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不少媒体在聚焦“十二五”产业规划时选取新的角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新京报》开辟专栏《“我的5年”,展望十二五》,《青岛日报》推出《我心中的“十二五”》系列报道,媒体推出的类似报道还有很多,都是通过选取普通市民的故事传递对下一个5年的美好愿景。《新京报》在《搬了两限房,遂了听歌愿》一文中,报道了一位普通市民申请两限房两年多后搬进新居的小故事,记者随后发出提问:“政府能否对保障房小区有更多的投入,将教育、医疗、健身等配套设施完善起来?”紧接着采访了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得到了解答。在《青岛日报》上,“未来5年,希望房价回归理性,保障房多一些,孩子结婚能住上新房……”一句句肺腑之言,是民意的最真挚表达,是千万个普通家庭最真切的期盼。
朴实的话语更能拉近报道与读者的距离。《光明日报》在《俺这“教书匠”令人眼馋了》一文中写道,“趁给爹敬酒的机会,俺对爹说:‘区里刚刚制定了新的教育5年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区所有学校将全面实现现代化!’”就是这充满地域特色的原汁原味的话语,让读者倍感亲切。
平民视角、创新形式,这样的报道能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人民日报》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安全》一文中,用安徽几位普通教师的话语展现出校舍安全建设的现状,“加固后的校舍能抗8级地震,老师们更安心;家长对学校增添了认同感和信任感,孩子们在这儿学习可以更放心。”用小视角呈现大主题的形式,为厚重的主题报道增添了鲜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