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四川新闻出版业“5•12”后三年纪实

时隔三年,日历再一次翻到了这一页:5月12日。

三年前的深重灾难不曾忘记,三年来灾区的建设发展不曾停步,新闻出版界奋力前行。灾后恢复重建三年来,不屈的四川新闻出版人自立自强,在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新闻出版战线的支持下,演绎出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一个个农家书屋重现昔日的欢声笑语,一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从新校园传出……今天,当人们再次聚焦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看到的是崭新家园,是盎然生机,是脱胎换骨的浴火重生。灾后重建所展现的奇迹,让灾区新闻出版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纳入国家规划项目开工率达100%

凝聚着新华文轩全体员工对灾区人民手足之情的新华文轩北川永昌店,5月11日在商业步行街“巴拿恰”开业,这是新华文轩为家乡父老交上的优秀答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新华文轩北川店随着成千上万房屋的倒塌而土崩瓦解。地震前的北川店只有100平方米,员工2人,年销售近50万元。店长庞成泰一直生活、工作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两个退伍老兵兢兢业业经营着北川店,这是新华文轩销售前沿著名的“两个人的哨所”。空前的灾难中,庞成泰的家庭和众多家庭一样难以幸免,11岁的女儿在地震中重伤,生命垂危,在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重获生命,遗憾的是孩子从此失去了双脚。“在我最困难的时刻,国家、集团、股份公司的领导和同事给了我支持和鼓励,而我已离开10年的部队,还派战友从千里之外赶来看望我全家并提供了特别的支持,这些事令我感动不已,也激发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庞成泰说。

灾后三年重建的任务如期完成,飞快的速度令国人瞩目、令世界瞩目。如今,一座现代化功能齐备的新北川县城——永昌拔地而起,灾区群众有了房子有了家,也有了一家设备完善、经营品种多、地理位置好、面积比震前大三倍的书店——新华文轩北川店。新店面积近400平方米,有员工6人,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学具产品等1.2万种,图书近4万册。

此外,作为“5·12”汶川地震后全国新闻出版系统恢复重建的标志性工程——绵阳日报社采编业务大楼崛起在环境优美的绵阳城南新区。新大楼落成,绵阳日报社结束了20多年没有独立办公大楼的历史。在报业大楼主体工程完成时,新建印刷厂也在城南新区开工。

根据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11年3月31日,全省新闻出版业纳入国家规划内的项目累计开工2259个,开工率100%;完工2220个,完工率98.3%,取得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

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灾后恢复重建既是物质基础重建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重建的过程。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困境,精神家园建设同样不容忽视。

在地震重灾区——北川和安县,记者看到,当地的农家书屋布置温馨,书籍摆放整齐,前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一些读者还不时拿出小本做笔记翻阅借阅登记表时记者发现,农民借阅的图书中不乏灾后重建、精神抚慰类读物,如《教会孩子感恩》、《生命从明天开始》等。此外,《种子知识300问》、《科学施肥技术问答》等实用农科类书籍以及《毛泽东传》、《打开红色记忆》等传记文化类书籍也是借阅率较高的品种。农家书屋俨然成为当地民众的一处“心灵港湾”。“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振奋精神,投入到灾后重建当中。自从村子重建起书屋后,我们农民也要靠科学知识过上好日子,农家书屋为我们致富奔小康架起了一座‘信息桥’。”一位农民朋友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根据《绵阳新闻出版业灾后重建规划》,国家在灾后重建期间共投资24302万元,恢复重建该市公益性出版物机构、新华书店、农家书屋、公共阅报栏、乡镇发行网点等设施。通过灾后重建,绵阳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跨越了20年,已跨入西部文化强市行列。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发改委的协调沟通,国家总体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将四川省灾区新华书店、党报等公益性出版设施及农家书屋、报刊亭阅报栏等重建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通过重建,四川省灾区实现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以书为证履行出版人神圣职责

优秀的图书是文化重建、精神重建的重要元素和有力支撑。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们勇敢见证;出版人的神圣职责,我们庄严履行!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日起,四川出版界就投入到相关图书的出版之中:围绕普及防震、救护、心理援助等知识以及宣传英模事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传灾后恢复重建业绩等方面,推出了大量优质图书。同时,还赶印了300万册中小学教科书,迅速发往灾区各个角落,为孩子们复课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灾后恢复重建3年来,四川出版系统对相关选题的关注一直没有间断。仅今年以来,新华文轩所属9家出版单位就推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图书、音像出版物100种。其中,由四川省“5·12”灾区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编、四川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从悲壮走向豪迈——汶川特大地震书系》,用最有力量的文字书写了灾区人民从悲壮到豪迈的人间奇迹。由四川人民书出版社出版的《美好新家园》(画册),记录了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展示了四川人民和援建省市共建的美好新家园。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12中国·汶川特大地震记录》凝固三年间的感人瞬间,以并茂图文铸就汶川特大地震“英雄群像纪念碑”。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为从事工程构造物抗震研究、抗震设计等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的工程震害和分析结果……

以书为证,在灾区最紧急的时刻,四川出版人冒着余震的危险,加入到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以书为证,在灾区最需要的时候,四川出版人发挥自身的专长,投入到灾后重建的伟大行动中。这些图书不仅广泛宣扬了民族大爱、人间真情,而且对科学救援、灾区防疫、心理援助、灾后重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感恩铭记在新闻出版人心里

“回到这片故土,我将负起责任,直面困难,接受新的挑战。感恩祖国,感恩领导和同事,感恩支持我的家人!我要让新华文轩北川店这杆优秀的旗帜永远高举,让新闻出版人的信仰在空中飘扬。”庞成泰说。

而在绵阳日报社社长李涛看来,如果没有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协调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热情援助,绵阳日报社很难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起立、起跳,“他们对绵阳日报社灾后重建的无私援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大爱亲情,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

是的,大灾中有大爱。施救与被救的瞬间,支援与受援的场面,永远铭记在四川新闻出版人的心里。

四川新闻出版人不会忘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新闻出版总署不仅在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指导抗震救灾,而且前瞻性地对灾后重建提出具体要求,决定用经常性工作资源全力支持恢复重建。总署领导也多次深入灾区检查指导重建工作,协调解决重建中的困难和难题。柳斌杰署长更是明确要求,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是全国新闻出版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是完成好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部署的重要保证,是满足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要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切实增强做好灾后对口支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川新闻出版人不会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新闻出版系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与灾区人民一道携手拼搏,重筑精神家园。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新闻出版系统共接收各类援建资金及物资3142万元,建设规划内项目84个、规划外项目58个。规划内项目使用对口援建资金及物资1796万元,使用援建省(市)财政援建资金382万元;规划外项目使用对口援建资金及物资964万元。

穿越灾难,四川新闻出版人更深地感受到:最好的感恩,就是扛起自己肩上的担子,以自力更生的奋进姿态,把自己的事办好,把四川新闻出版建设得更好。这是四川新闻出版人的一份责任、一份良心!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