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人美社60年:艺术殿堂名家荟萃

“人”的品牌效应是最亲切,最易识记,因而也是最能奏效的。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用60年的实践总结出的一个深刻经验。人美社人深信,一个好的编辑是出版质量的可靠保证,可以吸引众多好的作家,而一个好的作者本身就是具有无穷开拓力的品牌,本身就是对图书质量最有力的承诺。

也正因此,人员规模、经济总量都不算最大的人美社,却一直保持着一种神奇的魔力,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名家在这里出版其扛鼎之作,吸引了一大批既是编辑家又是出色艺术家的人们在这里默默耕耘。

  名社培育名家

“在当代美术家中,有谁没读过人美的书呢?”敢于这样发问的,恐怕只有人民美术出版社了。60年来,人美社出版了一大批精品、一大批力作,不知道滋润了多少读者的心,点燃了多少人的艺术梦想。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美术家成长的园地。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是人美社的老作者了。他说,在20世纪70年代大学刚毕业时,自己创作的水粉连环画《小骑手》就曾在人美社出版,水粉招贴画《红太阳照亮内蒙古草原》曾在《连环画报》封底刊出。“这在当时是令人非常兴奋与自豪并且倍受鼓舞的事情,真诚地感谢人美社对我们美术家的支持。”

“今天新中国60年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优秀、杰出的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受惠于北总布胡同32号,有很多人都是从这条著名的、人们熟悉并记忆深刻的小路上走来的。”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冯远说。冯远知青时创作的处女作就发表在人美社的《连环画报》上,首部作品发表后陆续收到编辑部的一些约稿。回忆这段经历,冯远深情地说:“这些宝贵的创作实践机会,使得我从一个爱好美术的青年,逐步接触美术、最后走上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教学工作的道路。”在人美社旁边的一个小楼里,几个连环画作者改稿子时穿着背心、短裤还汗水涔涔的记忆,今天还深深刻在冯远的脑海里。

一路从人美社走来,昔日略显青涩的作者今天已成为美术界的大家。对青年作者的发现和扶持,让人美社收获了更多优秀的作者和更多优秀的出版物,由此有了更广泛的读者基础,使出版社更加有能力培育、扶持年轻作者,这样的良性循环,着实为业界所羡慕。

名家带动名牌

在1951年政务院批准成立的人美社社务委员会名单上,有一份这样的名单——委员7人:郑振铎、黄洛峰、江丰、严文井、蔡若虹、萨空了、朱丹,由出版总署批准委任的编审委员会委员有徐悲鸿、王冶秋、张仲实、江丰、胡蛮、王朝闻、蔡若虹、蔡仪、张仃、华君武、叶浅予、胡考、邹雅、石少华。这两个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是聘请有关领导机关的负责人及有关的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他们的加盟,为人美社的发展,奠定了“名家荟萃”的基础。

在人美社的作者队伍中,我们会看到一长串响当当、在艺术界文化界熠熠生辉的名字:徐悲鸿、齐白石、吴作人、傅抱石、潘天寿、黄胄、黄宾虹、白雪石、孙其峰、范曾、黄永玉、王朝闻、邵大箴……正是他们的长期支持和忠诚合作,才有了“人美”的品牌地位。

人美社与名家合作的过程,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今天荣宝斋蜚声海内外的“木版水印”,名称就与徐悲鸿有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公私合营的人美社下属单位荣宝斋焕发了新的生机,正谋划开发新的印刷品种。当时,徐悲鸿带着自己的《奔马》找到荣宝斋经理侯恺,提到“一个英国朋友想要这匹‘马’,但这匹‘马’我也很喜欢,有点舍不得。不知你们可不可以用木版印一下,再送给他?”侯经理立即表示可以试试,随即领徐悲鸿到刻印车间,看了勾、刻、印全过程。半个多月后,公私合营后的荣宝斋的首幅木版水印徐悲鸿的《奔马》印制成功。徐悲鸿非常满意,还谢绝稿费,并在开始售卖时亲笔签名以示支持。此后,荣宝斋继续在木版水印名画上努力,齐白石老人的很多作品都经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得以广泛流传。故有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是靠“徐、齐起家”之说,荣宝斋“木版水印”由此定名。

在60年发展中,人美社服务品牌作者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样的一心一意和全力创新,让一流的艺术家感到安心,愿意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交给出版社,人美社牢牢占据了美术出版“国家队”这一大名牌的位置,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自己的声誉。

名牌源自名编

办好一个出版社,离不开优秀的“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好编辑,尤其对专业出版社来说,更是需要众多专家型、学者型的编辑去发现、策划甚至创作好的作品。以美术出版见长的人美社,由于鼓励社内创作的传统,在此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美社人常说,经常看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们在书画作品中,钤盖“作嫁之余”、“编余偶得”、“编余书画”、“三余诗草”等闲章,这既体现了编辑们为人作嫁的高尚品德,也传达了他们深厚的艺术学养。萨空了、朱丹、邵宇、古元、邹雅、沃渣、曹辛之、徐燕荪、王叔晖、刘继卣、任率英、卢光照、林锴、秦岭云……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之为大编辑家、大艺术家。

很多人想不到,年近百岁的著名书画家黄苗子竟然在人美社做了多年的编辑。1960年年初,他从北大荒回来后正式到人美社上班,先后在资料室做过整理工作、在古典美术编辑室做过编辑工作,直到从这里离休。而今,提起人美社,老人最难忘的还是未完成的《中国美术论著丛刊》(1967年中止)。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更是见证了人美社从诞生到壮大的全过程。1951年年底,被借调到人美社近一年的沈鹏,因为社长萨空了的一句话:让沈鹏留在我们身边吧!直到以副总编辑身份退休,期间从未离开。他认为,自己的字越写越好,和早年老用毛笔写总结有关系。

王叔晖是很多当代美术家敬仰的编辑家、艺术家。出版社一成立,她便过来从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不久后任连环画册编辑室创作组组长。尽管已经是知名画家,但王叔晖总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每天早上,常常边吃烧饼边研墨,边进入创作构思。老人一直没有建立家庭,把党组织作为唯一的依靠,把同志们当成亲人。她的代表作连环画《西厢记》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群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西厢记》年画条屏累计印数达千万套以上。上世纪60年代,画了半辈子仕女的王叔晖勇敢地接受了长篇作品《杨门女将》的创作任务,一出版就好评如潮,从1965年问世到1978年再版共印155万册之多。王叔晖在人美社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5年7月,她带病坚持绘画时猝然倒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满腹才华,默默奉献”,今天,我们用这句话向人美社的几代杰出编辑家、艺术家致敬,也向人美社的优秀管理者致敬。因为他们坚信,这些肩负作者、编辑双重身份的员工,会用对艺术作品的挑剔眼光来审视美术出版物的内容生产,因此,对出版物的打造和精雕细刻更加了解和细致,是他们,擦亮了出版社的品牌。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