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召开新闻媒体见面会,邀请20多家中央媒体记者与总署有关司局负责人、部分新闻出版企业集团负责人进行座谈,总结改革经验,梳理发展成就,畅谈感受体会。相信这些经验、感受,必将为全行业开启新闻出版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征程提供新的活力与动力。
如果要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10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许多人都会说:转出了活力,改出了实力。
活力已显实力大增
有数字为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10年,销售收入从24.34亿元增长到59.34亿元,增幅144%;利润总额从1.64亿元增长到4.16亿元,增幅154%;资产总额从46.15亿元增长到96.29亿元,增幅109%;所有者权益从13.01亿元增长到36.87亿元,增幅183%。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18日组建成立,集团组建后,总资产100多亿元,净资产80多亿元,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利润达10亿元。2011年7月19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挂牌成立,正在着力打造中国科技出版“航母”,做大做强中国的科技出版产业。
三大国家级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业绩全线飘红,一些地方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的发展数字也是喜人的。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作为第一家“双百亿”集团,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销售收入超150亿元。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7亿元、利润8.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34%,总资产达108.90亿元。江西出版集团,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双双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销售收入100.95亿元,较上年增长36.96%;利润6.2亿元,较上年增长16.76%;总资产106亿元,较上年增长26%;净资产71.23亿元,较上年增长27.93%……
不仅出版传媒集团如此,一些以报刊为主组建的传媒集团,其发展更为迅速。
中国电力报社由改革前的“一报两刊一网”发展为“两报五刊八网一台一社”,年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3亿元,年净利润由10万元提高到3500万元,资产由3000万元增加到6亿多元,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公司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知音传媒集团前身是知音杂志社,1985年1月创办。知音靠3万元起家,现总资产8.6亿元,净资产5.7亿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集团下属九刊两报,刊报月发行总量1300余万份,拥有3份月发行量过百万报刊。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持续的改革创新是集团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轮轮上市潮涌动
早在改革前,出版企业上市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现实的事。改革后,一轮轮的上市融资大潮不断涌现,则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出版传媒企业未来的希望。
2011年11月30日,凤凰传媒作为六中全会后文化产业IPO第一单上市,发行5.09亿股,融资44.79亿元,超募17.17亿元,扣除中介费用等发行费用,实际融资43.18亿元,创下业界多项纪录。
也是在这一年,天舟文化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股价从13.75元飙升至20.13元。中文传媒、中南传媒等出版股短期涨幅均在30%以上,引来股民对出版传媒股的热捧。
仅2011年就有长江出版集团、凤凰传媒、浙报传媒、中原出版传媒等4家出版传媒企业成功上市。目前,全国出版传媒在境内外上市企业已达49家。这49家上市公司,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投资者。
上市,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资金、资本,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大发展的“通行证”。
“上市就意味着我们加入了‘好企业俱乐部’。”谈起上市的好处,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直言不讳。他认为,“上市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把中南传媒这样一个过去大家还比较陌生的企业,打造成为现在有了很好知名度、很好美誉度的企业,把它推向了业内、业外,特别是推向了广大的读者市场。二是获得了跟世界任何一个有愿望进入我们这个行业,有愿望跟中南出版传媒企业合作的企业平等合作的机会和可能。”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则说,世界大型出版传媒企业主要是靠3种力量做大做强的,第一种力量是资本的力量,世界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无一例外都是靠上市融资、兼并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第二种力量是资源的力量,通过整合各种世界级的优质资源做强主业;第三种是技术的力量,通过应用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新闻出版传媒业的发展。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出版主业作为一把文化发展的利刃的话,资本就相当于磨刀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披荆斩棘,在企业发展的路上能有更好的作为。”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斌这样认为。
江西出版集团董事长周文说:“利用资本平台来获得资金,获得资源,目的不是钱,不是为钱而钱,而是为了把我们企业做得更规范、更优质,为了把我们的主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新一轮上市融资潮正在酝酿。中国出版集团传媒股份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3家中央出版传媒集团正在积极进行上市筹备工作。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传媒企业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
“新瓶”绝不装“旧酒”
“转与不转就是不一样,改与不改是大不一样。”参加座谈会的各位老总都这样以为。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负责人、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白俭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体会。他说,“过去我们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每年收入3000万元,利润10万元,职工年收入平均10万元。但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电力部撤销,报社一下子面临创刊以来的最大困境”,“必须摒弃原有办报模式和观念,自力更生,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从体制机制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报社转企改制后,报纸的发行量由改制前的14万份增长到目前的18万份。2011年报社收入3亿元,净利润3500万元。白俭成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终于活了下来。”白俭成在回顾这段日子时说,“通过转企改制,我们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改革不可怕,不要等,不要怕。”
改革不要等、不要怕,可以说,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2011年,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转企改制后的第一年,这一年,中少总社发行码洋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35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20%;发行总收入3.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以上;利润总额3500万元,比2010年增长25%以上。中少总社的发展,得益于他们对改革有着很强的自觉和自信。社长李学谦说:“观念保守落后、体制陈旧僵化是总社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他认为。不改革不能发展,没有发展成果作为保证,改革也无法顺利推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中少总社始终着眼于增强内容生产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大力度抓好发展。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2011年新书出版、销售码洋、净资产这3个指标继续保持较大增长幅度,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和15%。总经理张梦欣说,得益于集团上下形成这样的共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是解放和提高出版企业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伴随企业身份清晰而来的是经营策略上的清晰,这将促使我们以企业化、市场化为方向,遵循市场规律调整经营策略和战略;同时,外部环境的市场化也将为出版单位创造更多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早改早受益。”
改革不走过场,转企改制不做“翻牌公司”,而是真转、真改,这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一大经验。
“后改制时代”蓄势而动
16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经登记或转制为企业,49家出版传媒企业在境内外上市,120多家出版集团组建成功,九大出版产业基地总产值超千亿元,新闻出版行业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随着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我国新闻出版改革发展进入“后改制时代”。
“后改制时代”怎么改?怎么发展?与会老总都畅所欲言。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总裁柳建尧从国际化经营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国际化经营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出版企业承担着振兴中华文化,传输中华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出版经营不仅仅要把中国作者、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知识传输出去,也要实现本地化经营,那么就经过投资,投资到国外企业,这是我们走出去的终极目标。
“从报社层面,我们现在编委会的领导班子对社属报刊的改革应该说是毫无保留、不留死角,凡是经营性的报刊我们现在已经慢慢改口,叫社属企业,不再叫社属报刊。”人民日报社企业管理部主任郑德刚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深化改革。”
知音出版传媒集团负责人胡勋璧认为,“我觉得做好杂志的关键是打造好内容质量。我们自己在内部给大家简明形象地对我们工作提出要求,叫做:要做有灵魂的期刊。”
大家普遍认为,在“后改制时代”,必须真正落实“三改一加强”这一抓手,否则,很难做大做强。
李朋义说,“今后出版传媒集团要加快发展,深入改革仍然是一个重要方向”,他说,“做强集团产业,我认为必须继续坚持‘三改一加强’,重点是持续增强‘三力’,一是动力,二是活力,三是发展力。唯有此,集团发展才能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2012年,是我国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新闻出版业要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继续担当起“主阵地、排头兵、主力军、领跑者”的角色,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高度的自觉与自信,投入大改革大发展的实践中去,向着既定目标冲刺,与会老总们对此充满了信心。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总裁 谭跃
集团的作用有两个:第一,就是把它所控制的集团资源,生产要素配置到最强的生产力上,要把品牌的力量、品牌的影响通过转企改制变成产业的扩张力;第二,要做所有成员单位以及成员单位内部所有员工的经济关系的调节。这两件事情是集团总部要长期研究和突破的。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 总经理 李朋义
世界大型出版传媒企业主要是靠坚持三种力量做大做强的,第一种力量是资本的力量,世界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无一例外都是靠上市融资、兼并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第二种力量是资源的力量,通过整合各种世界级的优质资源做强主业;第三种是技术的力量,通过应用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新闻出版传媒业的发展。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 总裁 柳建尧
在国际化经营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出版企业承担着振兴中华文化,传输中华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出版经营不仅仅要把中国作者、中国科学家所创造的知识传输出去,也要实现本地化经营,那么就通过投资,投资到国外企业,这是我们走出去的终极目标。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 董事长 龚曙光
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圈钱。我们上市是为了使一个过去带有很强行政色彩的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上市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把中南传媒这样一个过去大家还比较陌生的企业,打造成为现在有了很高知名度、很好美誉度的企业,把它推向了业内、业外,特别是推向了广大的读者市场。二是获得了跟世界任何一个有愿望进入我们这个行业,有愿望跟中南出版传媒企业合作的企业平等合作的机会和可能。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 公司总经理 周斌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对于凤凰集团来说,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出版主业作为一把文化发展的利刃的话,资本就相当于磨刀石,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披荆斩棘,在企业发展的路上能有更好的作为。我们融资的40多亿元,在渠道升级、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等方面,都正在和即将发挥它们的作用。
江西出版集团 董事长 周文
利用资本平台来获得资金、获得资源,目的不是钱,而是为了把企业做得更规范、更优质,为了把主业做得更好。
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公司 负责人 白俭成
如果没有改革,中电传媒也不会取得转企改制的成绩。我认为如果通过改革,职工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干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就不是一个好的改革。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总经理 张梦欣
这次改革,我们人员精简了,现在有25个机构,综合部门就合并成了3个。我们从资源整合前提下提出来走专业化出版之路。所谓走专业化出版之路,我们定位成三大板块,就是人才、劳动社会保障、安全生产。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 总社社长 李学谦
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没有一家是出版企业,世界五百强最后一家企业,它的规模要比世界出版前五十强还要大得多。但是文化是个大产业,如果要做大做强出版,一定要实现出版的产业升级,也就是说要跟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联系起来。
知音出版传媒集团 负责人 胡勋璧
我觉得做好杂志的关键是打造好内容质量。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要做有灵魂的期刊。《知音漫客》杂志开始也是徘徊,后来延续《知音》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人民日报社企业管理部 主任 郑德刚
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深化改革。从报社层面,现在编委会的领导班子对社属报刊的改革应该说是毫无保留、不留死角,凡是经营性的报刊我们现在已经慢慢改口,叫社属企业,不再叫社属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