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经验,谈建议……11月5日下午2点30分,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之“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题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进行,演讲嘉宾与出席论坛的代表们交流着经验,分享着成果,思考着未来。
“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出版企业,就需要开展国际化经营,逐步建设跨国企业。因此,国际化人才的队伍建设问题就成为我们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刘伯根的观点道出了这场专题论坛的主题。
经过机制体制的改革及上市、重组、并购等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国出版企业已经逐渐成熟,走出去成为很多中国出版企业的重要选择。
“与国际上的大型出版集团相比,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适应国际化需求、深化和丰富国际业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相应的国际化人才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刘伯根认为,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化,市场化不仅是指经营的市场化,还包括人才的市场化,包括用市场化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但就目前出版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来看,在吸引和使用数字化人才、资本经营人才、国际化人才方面,尤其缺少机制、缺乏能力。”
刘伯根谈到,由于缺乏国际化人才,目前虽然已有多家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在海外设立了很多分支机构,但多限于小本买卖,投资和经营规模小,市场化运营能力弱,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竞争优势,而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更是少之又少。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贾丽进认为,我国出版业要走出本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主要的障碍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人才问题。“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国际出版人才’”。
“一叶知秋,童趣的启示。”——为走出去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明亮的演讲生动而有趣。“1994年金秋时节,人民邮电出版社与丹麦艾阁盟集团,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只手无限延展,握到了一起。于是,中国出版业多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外合资出版单位——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侯明亮分享了童趣国际化运作的经验。18年来,童趣从中外双方合作中吸纳了很多优秀经验,比如,中方的严谨管理和科学决策,外方的品牌运作和企业作风等。
“如果说童趣彰显了多元文化的特质,倒不如说它是更具有国际化视野、按国际惯例行事的一家公司。”侯明亮说,加盟童趣已有数年,“但是最终留在我脑海里最清晰的影像,依然是人,童趣的员工和团队。”他认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或养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
同样,为走出去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介绍,出版社近几年向国外输出的《中国的世界遗产》、《2008奥运建筑丛书》、《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等均有好几种翻译文本,深受国外市场欢迎,这是因为编辑了解到国外出版社和读者对中国文化遗产、中国的新建筑、新技术感兴趣。“有了选题还不够,还要同国外出版商沟通写法。”沈元勤认为,出版走出去需要编辑、版权经理和市场经营三类人才。应根据本社的条件和出版的特点,通过专业化、人才走出去、企业办出去、开展学术活动和组织培训等加以培养。
贾丽进则表示,国际培训的开展,不仅是为出版社构建一支国际人才队伍,同时对出版社国际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帮助,如开展国际合作出版、版权贸易等,都需要国际性人才队伍的支撑。
“13年来,我们共组织了45个出国培训团组,为新闻出版行业培训了960人,同时还组织了32期国外专家来华讲座,共有2939人参加了培训。”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副主任季守利介绍了培训中心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他表示,中心要努力为新闻出版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刘伯根表示,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要从培养、培训、引进、交流、机制改革五个方面着手。“有了大量的、一流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的企业才有可能开拓好、发展好国际化业务,才能成为国际化企业、成为跨国企业,才能谈得上争创一流的国际出版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