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奠基性工程——《中国古籍总目》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袁行霈、傅璇琼、楼宇烈、安平秋、辛德勇、瞿林东、詹福瑞、李致忠等学术界、图书馆界、出版界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总目》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第一次摸清我国的古籍家底约二十万种,为进一步做好古籍普查登记和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中国古籍总目》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在古籍领导小组的主持和统一协调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11家国内著名图书馆先后参与编纂工作,全国近百位各领域著名专家进行审稿,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古籍总目》皇皇26卷终于在2012年底由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全部出版。
《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以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著录各书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著方式、出版者、出版时地、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等信息,同时标列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名称。
《中国古籍总目》只是我国古籍普查登记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我国存世古籍远不止《中国古籍总目》上登记的20万种,为了进一步摸清全国古籍家底,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2年2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接收了26个省及2家中央直属机关单位上交的古籍普查登记数据约七十万条。在古籍普查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单位收藏的大量古籍,也发现了一些珍稀孤罕的珍善本。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有计划地公布古籍普查重要发现,为学术界和社会利用古籍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还面临许多问题,古籍保护工作仍需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支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下一阶段将着重开展9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国内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评选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示范单位。二建立古籍分级管理机制。三是建设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已于2012年启动,陆续建立国家级古籍保护专家制度,进行古籍保护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四是全面开展修复工作。五是推进海外中华古籍合作保护项目。六是开展古籍数字化,推进古籍数字资源库建设。七是开展典籍文献整理。八是做好新疆、西藏古籍保护专项工作。九是搞好保护成果的利用工作。
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中国古籍总目》的出版工作,当天的座谈会由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主持,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并讲话。柳斌杰指出,《中国古籍总目》是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程,对于推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深入总结了实施《总目》工程在保障机制、协作机制、编纂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高度评价了参与相关工作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柳斌杰就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认识新时期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二是要充分发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引领作用,逐步完善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古籍整理出版体系;三是要着力提高古籍整理出版质量,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更多传世经典;四是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古籍整理专门人才;五是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