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出版的上游和下游:潘凯雄与石涛高峰对话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

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

5月29~30日,第二届(京交会)故事驱动中国大会(StoryDriveChina)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在30日上午举办的主题为“出版的上游和下游”对话访谈中,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与京东商城副总裁石涛两位出版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分别代表传统出版业和电子商务平台就本话题展开探讨,与现场听众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见解。本场访谈的主持人是版权代理人黄家坤,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黄家坤:大家好,我今天是客串一把主持人,我真正的职业是文学代理人,之所以选我这个角色是因为他们觉得应该选一个在出版社和发行商中间的人,特别幸运的是今天在座的两位我都认识,潘凯雄先生原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出版集团副总裁,石涛先生原来是亚马逊的顶级负责人,现在是京东商城副总裁,这个圈子很小,我们都在业内,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今天能客串这个主持,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场秀,现在请两位发言。

石涛: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其实以前我也是出版圈的,一直在做出版工作,到了06年我加盟亚马逊负责图书音像是卖书,到京东后创建了图书音像业务也是在卖书,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过图书,虽然现在是在电子商务领域里,但对于图书出版领域我不是局外人,是个老人,和家坤和潘总都认识很多年了。我自己觉得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也很荣幸,等会儿我会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外国人有提问的话我也很乐意回答。

潘凯雄:大家好,前十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去年到集团工作,前十年也参与过这样的会议和大家交流,那时候大家误认为我是传统出版的坚定捍卫者,也许是一种惩罚,去年到集团以后让我分管数字出版,最近这一年对数字出版恶补了一下,有了更多的认识,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分享,谢谢大家!

黄家坤:今天代表出版社是三个点“编、印、发”,我是代表作者,对数字出版我最近最最关心的也是所有作者关心的是价格,因为大家知道数字出版它是比传统的印刷出版便宜,定价便宜,所以对于一个内容供应商,我们非常关心的是价格。如果说书变了一种数字化形式销售越来越便宜的话,我们的作者收入稿酬越来越少的话,那么作者会满意吗?会继续创作更高质量的图书吗?图书出版的生物链会变成什么样呢?所以第一个问题问一下石涛先生:京东商城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我想问一下目前图书的电子书销售比例与其他商品的销售比例的比较是如何的。

石涛:实际上所占比例还很小,因为整个电子书产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京东商城也是2012年2月份才开始上线电子书业务,到目前为止从销售上是比例很小,但是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从用户数上有了比较大的增长,目前用户数超过四百万,可售品种数是14万种,其中大概有80%的品种都是通过纸书电子化来的,而不是原创文学,因为我们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对正规出版物的电子化来进行电子书的销售,这个做法跟亚马逊比较相似,但是中国今天在电子书出版领域原创文学也就是自出版占很大比例,不是已经出版了纸书再做电子书,这个趋势正在越来越快。从去年上线到今年,我们发现一个是用户的增长,一个是付费的比例都有一些变化,过去都是一块钱到两块钱的书卖得比较好,现在我们发现两块到五块和五到七块之间定价的电子书也卖得很好,这个比例在上升,说明消费者对付费电子书的做法已经开始慢慢习惯。

但是市场竞争很激烈良莠不齐,也有不少的无论是网站还是手机客户端,它们提供非常便宜甚至免费的电子书和大型搜索网站,不提名字了,遭遇了很多的投诉和法院的起诉,前不久一起起诉是作者胜诉了。所以您刚刚提的问题,作者会不会有更好的收入?我觉得随着版权市场的越来越干净,盗版的东西越来越少,免费供人随便下载的情况越来越少以后,慢慢的会向普遍付费的模式发展,如果到那天,我觉得如果你让我预测,可能未来三到五年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毕竟读电子书的人群数越来越多,通过几次社会调查我们都看到这个结果,但是什么时候能够让作者赚钱比纸书还多,我的确不敢做大胆预测,但是我相信这一天正在慢慢到来。

黄家坤:非常感谢石总,为了今天的演讲石总专门做了PPT,让大家看一下最前沿的将传统和新的数字化出版结合在一起的电商,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及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统计数字。

石涛:我的PPT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京东商城的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纸制图书的发展情况,第三部分是今天的正题:电子书。

在座的人肯定大多数都知道,我们的发展很快,增速平均超过业界的,目前我们的用户数已经超过一个亿,日均PV超过2亿,每天访问者的数量超过一千五百万,日订单量超过一百万单,整体的京东B2C达到20%的市场份额,自营B2C垂直网站,京东已经接近50%的份额。

之所以增长这么快是我们对物流配送体系做了巨大的投资,现在京东已经拥有了六大物流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和沈阳,全国有近900个配送站点和300个自提点,覆盖的市县达到一千个。目前在物流体系我们在做的一个伟大计划是“亚洲一号”,建成之后总面积和自动化程度在亚洲是首屈一指的,目前在上海做了第一个,接下来在北京、广州、武汉陆续做亚洲一号的物流体系。

图书的情况去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在2010年11月份上线,到2012年底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达到了过去亚马逊的时候可能要通过六年才能达到的销售规模。最高的单日销售量曾经达到过四千万元,我们的购买用户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中文图书的品种130万种,库存和可售已经超过90万种,在目前的图书网购网站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英文原版书、港台书有12万种,港台书在我们这里是个特色,目前在大陆地区销售最大的单站是我们的站点,音像也有近八万种。

购买省份的分布,北京、广东、上海排前三,但是一些电商新兴的区域,他们增速也很快。京东图书用户的购买频次在行业内也是非常卓著的,每年购买大于5次达到了32%,2到5次达到43%,这个比例在三大网站中居于首位。我们去年上线了针对对海外用户的图书销售,目前能够向海外发货的品种超过60万种,覆盖35个国家,也就是说无论是我们的海外留学生还是华人用户,或者是能够阅读中文图书的西方人,在主要的欧美国家和一些中东国家都可以购买到我们的中文图书。2013年希望能够在海外设立仓库,把品种扩张到70万,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用户。

下面是电子书的情况,2012年2月份上线以后,到了4月份,我们的用户数突破了一百万,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四百万人。2012年9月份我们推出畅读卡,这个概念有点像是以月付费和季付费的方式进行在线阅读,阅读的数量可以达到一千种书,这个服务受到网友们的关注。到今年我们开始做自出版,行业内的自出版多数是原创文学,我们首批推出的几位作家称为电子文学,概念是我们还是要做成一本书,而不是说一张张贴在网上让大家看,我们是允许付费下载购买的,而且整个版式经过设计,文字经过校对和编辑,因此达到了纸书出版的标准,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原创电子书的销售。

在品类上,电子书品类的百分比同纸制书的百分比有一些不同的趋势,其中文学、经管和社科远远高于纸书,网络上我们发现电子书的读者更喜欢读的是文学、经管和社科类,而不是像在纸书领域中,在少儿、科技、生活、文教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点击的情况,在电子书点击前三位的品类上文学高居第一,接下来依次是经管、社科、科技,科技比重大的原因和京东用户构成相关,我们是号称科技男最喜欢访问的网站,在其他的点击量的品类里这个比重就比较小了。

纸制书和电子书在销售时存在着互动,过去看亚马逊的互动时也很令人欣喜,京东当纸书用户达到1200万的时候,电子书的用户达到了400万,购买过纸书的用户有2%也购买过电子书,凡是购买过电子书的用户100%都买过纸书,其中有1.63%的电子书用户会同时购买该书的纸制版。

我们认为虽然有一个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从电子书的用户数量和购买金额看,我们觉得电子书的用户培育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他们最主要的阅读习惯还是阅读纸书。

如图,这是价格的分布,最底下的蓝色是小于等于一块钱定价的图书,占比动销品种数占11%,销售册数占9%,最大销售册数占比最高的是1到3元和3到5元,5到10元的比例也相当高,从品种数看也是1到3元和5到10元的比例最高,就说明消费者其实慢慢的在培育对电子书付费的习惯。

同纸书相比我们的价格其实仍然是偏低,原因很简单,目前各个网站或者手机客户端在推广电子书时都采取了低价格的模式,甚至有很多是在免费水平上进行厮杀,导致整个电子书的价格很难提高。价格问题有两个迷局必须要打破,一是大家可以接受纸书的价格水平,但是到电子书大家就希望它恨不得免费,这种购买习惯的形成,与中国整个电子书的发展有关,最初大家提供电子书内容的时候,都希望获取用户为先,销售在后,结果变成了大家永远都在获取用户永远没有销售。第二到底是应该买电子书还是应该在线付费阅读电子书,也就是说是租书还是买书,我们看到无论是亚马逊Kindle还是中国都在出现一些这方面的变化,我们推出畅读卡,目的也是在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的情况下付出一点钱就能够在线阅读,至于这个模式未来到底是哪个获胜,我们目前没有任何定论。

我们看到电子书在国外增长很好,我们也知道Kindle要在中国落地了,去年Kindle在美国销售内容占了百分之四十几,硬件占了百分之五十几,整体规模达到70个亿,这是一个非常光明的前景,但是中国还任重道远,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人可能还只是处在免费阅读的水平上。

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可能大家对我刚才的PPT,尤其是电子书的部分会有很多问题,接下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再互动,谢谢!

黄家坤:谢谢石总精彩的PPT,这让我们很受启发,这样的数据对未来引导中国的数字化出版确实是非常宝贵的。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电子书出版和传统的纸制书出版是只做电子还是说以后会同时介入,我知道亚马逊已经介入了传统出版,有自己的出版社有成人和儿童书的出版。你们将来会变成传统出版社的竞争对手还是只做电子出版,然后和传统的出版有相互和谐的共生关系?

石涛: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也看到渠道总有野心想向上游渗透,因为从毛利空间和竞争上讲,如果是处在纯粹渠道的位置可能常常难以获得竞争的优势。但是京东可以很坦率的讲,我们目前没有进入纸书出版的计划,原因很简单,我们希望京东仍然保持一个纯粹的网上零售平台的定位,这个定位是京东过去十年中找到的最好的定位,上面衔接厂商或者是出版社,下面衔接消费者,我们起桥梁的作用。我们就去老老实实的挣渠道的这份收入,而不去进入上游的领域。为什么呢,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讲,我们没有什么资源积累,无论是作者的开发上,选题的开发上,还是在渠道的多样性上我们都不具备什么优势,我们是个单一的渠道,尽管我们很多员工来自于出版领域,包括我本人也有多年的出版经验,但是我觉得京东的定位在做得最好的情况下仍然是衔接上下游,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增加值,而不是自己取代上游去做这个工作。

但是电子书不一样,因为电子书内容的产生和传统的出版已经有了一定的不同,有了差异性,它的出版方式已经变得多层次了,无论是自出版,还是纸制书的异化,或是多样性的原创文学,包括社区在出版内容方面所能承担的角色,都使得电子出版不能够用简单的一个出版社概念和出版人的概念涵盖了,这里面存在着大量的互动。亚马逊走入这一步也是考虑到如果是紧守过去的出版理念,可能无法形成巨大的内容库。我自己坚信未来的电子出版一定是一个由多种渠道多种设备以及共享的巨大内容库形成的一个阅读方式,而不仅仅是有传统出版人的角色、有发行的渠道以及有读者。这可能在电子出版上会有个革命性的变革。

黄家坤:谢谢石总,我注意到一个问题,我是内容授权商,传统的书我们将纸制书的版权授权给出版社,目前的很多模式是包括了电子版,如果只做电子书如何能够获得,这牵扯到授权模式的改变,从理论上讲一个内容应该被多个频道发布出版,我注意到您约了很多国内重量级的作家,这个还好办一些,如果是翻译书,我是做翻译书图书版权的,目前我们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对未来多频的出版。

石涛:我们也碰到这个困境,实际上中国的汉语图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我们叫外版书,是国外的语言翻译过来的。这部分图书的电子书授权比较少,这个权力不在中国的出版者,而在权利人手里。这些图书如果不能够通过电子书的方式去传播的话,消费者就会有一大块阅读的内容是缺失的,他们只能通过购买纸书来获取。过去也和出版社讨论过这个问题,出版社的说法是外国权利人在没有明确的知道他的版权能够受到保护的情况下他不愿意授权。为此京东的客户端是有版权保护的,尤其是购买下载的这种方式是必须有版权保护的,我们也知道目前有些网站的做法是没有任何的版权保护,可以随意下载,付费购买了之后下载,下载了之后可以传播,因为不是固定在一个设备上,而是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打开,我们现在不支持这种做法,我们希望获得上游支持的前提保证是对版权有所保护,对出版人或者是作者的权益要能够有所保护,这样一来阅读的体验上会有一些不足,比如当你下载一个有DRM保护技术内容的时候,解析的速度会比较慢,在阅读时每次打开都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我想这个行业里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争论,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到底是支持信息的自由传播还是应该去做版权保护?我觉得可能是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个短期问题,至于最终会在哪达成平衡我也不敢预测,但是我刚刚说了,如果大家能够通过各自的内容分享建立一个巨大的内容库的话,无论是图书是杂志还是报纸,还是任何可阅读的内容,我相信也应该有一定的版权保护方法,如果科技有极大的飞跃和创新,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我自己觉得我们是在等待科技的下一次革命,看能否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出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就以今天的网络传输速度和设备能力,我们很难提供具有很棒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能做到版权保护,这是一对矛盾。

黄家坤:非常感谢,出版业进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不清楚未来的时期,我在出版业工作了22年,这两年是我最困惑的时候,石总用非常专业非常坦率的态度告诉我们大家需要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新兴的出版代表已经阐述了很多观点,下面要把难题留给潘凯雄先生,因为他是中国传统出版业的代言人。

潘凯雄:首先给我定位了一个传统的“老人”,在这里讲述昨天的故事。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相信每一个有理智的人对数字化的未来都不会抱任何的怀疑态度,如果目前还对数字出版和数字化的未来持观望怀疑的态度,那可能他的思维和理智有问题,或者说这个人脑子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对它的前景充满着期待和乐观,这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我们来讨论数字出版也好、阅读也好,坦率的讲我个人以为我们太喜欢在外围绕来绕去,或者说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我们经常谈的话题,都实在是太皮毛,包括点击率、定价、渠道就是这些问题。很少绕开这些问题深入到它的骨子里去想想,或者说换个角度想想,这场对话当时告诉我的一个大的框架是出版的上游和下游,我想要分解一下,所谓上游就是内容,所谓下游就是市场。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譬如说看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譬如说上游,实质上是内容,我们现在讲数字出版,更多的是讲它的形态,讲形态又更多的讲两类,一类是所谓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传统的出版物转化为电子书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是大家经常讲的所谓原创作品,或者是集中讲原创文学,大量的网民们自己上传的,我们业界起了个名字叫原创作品,这个原创作品大量是文学。但是这里大家想一想,它是原创,传统出版的大量作品难道不是原创吗?它的差异是在原创不原创上面吗?昨天最后一个嘉宾刘震云是传统作家吧?他的作品哪一部不是原创呢?所以它的区别根本不在原创不原创嘛,它的区别在哪?在于一个是经过了编辑的选择和加工,一个是没有经过编辑的选择和加工,这是它的区别。你不能说这一堆是传统作品,这一堆是原创作品,你说这个逻辑在哪儿呢?这种区分一点道理都没有嘛!

再往下追,出版从它出现到现在,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就在于我们的选择!现在把那些不加选择的,大家自己上传的叫原创作品也好,自出版也好,把它作为出版,它的背后就意味着实际上是对传统出版概念的根本性颠覆,这种根本性的颠覆能否成立,能否有前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互联网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所谓海量,的确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海量的信息、丰富的信息一定比单一的狭窄的要好,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海量的东西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会把你“淹死”。

这是经常讲的两种形态,其实还有一种形态,恰恰是数字出版的本质,也就是说数字出版的本质不在于是把传统作品的数字化,也不在于广大的网民把自己写的字往上传。更根本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是整个生产的数字化、流程的数字化,而在整个数字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产品。包括我们现在习惯讲的数据库,包括讲的增加了互动和体验。这个过程可能被大家也忽略掉了,其实增加了新的产品以后,产生新的产品以后那也是一种创造。但是我们把它姑且也算第三个形态,但是不管是哪个形态,回到我们刚开始讲的问题,要不要选择?如果大家都认可,只要是动态的阅读就算出版,实际上出版的外延已经大大的拓展了。如果说我们大家都认可这样的拓展外延,再在这里谈传统的出版和数字出版还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了,那是新的东西了,和原来的东西没有关系了。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和基本认定大家都不去考虑,就非常抽象的、非常孤立的为一个巨大的数字而欢欣鼓舞,我们每天上传的文字有多少,我们每天贴上去多少部作品,这些东西有意义吗?对一个从事文化的人来说,对一个真正把阅读当成一个审美和享受的人来说,这样的数字有意义吗?如果说有意义,它的意义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呢?实际上这是上游的问题。

上游的问题在我看来,我接触的出版人不管是传统的还是不传统的,如果以文化为追求的人来说,对上游的问题,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内容,还是一个优质内容。前十多天我们集团有个小团去了美国十来天,侧重考察他们的数字出版情况,我们走的一些出版单位都是品牌单位,而且相当多也是做大众出版的,这些出版商越来越有个清晰的共同的认定:是作为出版商和出版人,你的任务就是要提供优质的内容。譬如说兰登就没有所谓的自出版,没有自动上传这一块,哈珀柯林斯这一块分二摊,有一部分图书的确不出纸介了,但是它的电子书是经过编辑选择的,另外有非常小的份额是自动上传的。不像我们这里没有任何筛选,没有任何管理的乌泱乌泱的海量东西,没有这样的。这是上游的,上游的核心问题其实还是一个优质内容的提供。

怎样保证内容优质,回过头来还是出版的本质——选择。如果离开这个我们谈的就是另外的事了,就别谈出版了!这是上游的核心问题。

下游的问题,价格也好、版权也好,说白了骨子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规范问题。对于一个新兴的市场化国家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艰难的问题,各个行业其实都面临这些问题,现在看到电子书在打架,有的免费,有的一两块钱一个大包,比蔬菜都不值钱,大家想想,多少年前我们的家电、彩电、冰箱也打过这种价格战,对一个新兴的市场化的国家,好像也是一种历史的宿命绕不开这样的低级竞争,从来没有想到要靠服务靠品质赢得读者赢得市场,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价打价格战,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事。

还有我们这样一个权力意识和版权保护意识,对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是绕不过去的,得让时间来解决问题吧!

黄家坤:谢谢潘总,讲得非常棒,这就是中国目前传统出版面临的状态,传统的出版没有像西方那么有序和发达,无论是上游的版权供应、图书内容的选择还是下游市场的规范,传统出版还在稚嫩幼小的时候,突然新的电子出版大潮涌入了中国,所以潘先生和石先生今天用他们多年的眼光和睿智,在为大家分享他们出版的感受和经验。

我有个问题,我是版权代理人,代理人本身和互联网的作用特别像,它其实是在搜索一些有潜质作家的书稿,然后推荐给出版社去出版。西方出版业有一百年的代理机制,特别是英美,所以说代理人起到前端的选择作用,帮助编辑选择有价值的具有出版水平的书稿和作家,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机制其实是比较缺失的。编辑要靠自己,编辑即充当了代理人又充当了作者导师的作用去培养和发现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对编辑发现好的作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中国互联网内容的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当然我相信在西方也有同样相似的作用。

我的问题是,传统出版社在中国的作用是选择性,对内容质量的把握。统计数字显示,在中国目前电子出版真正盈利并不是在电子书上而是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和手机阅读的出版。“手机阅读”这在中国是非常非常独特的现象,我想问潘先生对这样的现象有什么想法,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和手机,它们目前包括在数字出版里,它们在中国是盈利的,但是我们真正推崇的E-bookPublish似乎还很微弱。

潘凯雄:这是一个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存在,游戏和网络广告,包括微博,这些东西算不算数字出版对于我来说是给它画上巨大问号的,我不敢说它不是出版,说它不是出版就显得我更老了,至少我目前也不认可它就是出版,这是第一。第二是所谓的手机阅读,这里边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那些内容,就是我前面讲的内容问题。我记得两三年前中国移动浙江的阅读基地上线的时候,在北京搞了个盛大的上线仪式,前50名的点击率如何之高,我想法要了一份书单,前50名没有一本是和传统的出版物重叠的,也就是说都是刚刚讲的所谓的原创文学,所谓自出版,排名第一的名字是《很纯很暧昧》。我因为没有看过全部的内容,我对它做评价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对它的内容至少我是持问号的态度。第二都说它如何如何挣钱,但是谁能告诉你到底是哪个在挣钱?它挣的是什么钱?真的是挣的读者阅读的钱吗?是一本一本卖书的钱吗?还是在笼统的流量费上分一杯羹而已?我好像没有见到这样的疑问,也没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很希望我们这些手机运营商们晒晒他们的账单,他从中挣了多少钱?哪个给他挣了多少钱?我们现在就是笼而统之地讲他在挣钱,京东的电子书不挣钱,当当也不挣钱,就是手机挣钱,其实我们让几大运营商特别自豪的把他挣钱的盈利帐单给晒一下,让我们明明白白的知道哪一本书卖得最好?哪本书的阅读率最高?是阅读率不是点击率哦。所以这还是一笔糊涂账,我们干吗要跟着这个糊涂账去给它捧场呢?这就是我的看法吧!

石涛:我接着潘总刚才的话题补充两句,我们略微的知道移动运营商是怎么挣钱的,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发现非常非常令人失望,非常令人沮丧,他们是怎么挣钱的呢?无论是哪个运营商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套餐,大家是用手机的,都知道他们有五花八门的套餐,每一个套餐里都配套的要收电子书,或者是数字阅读的费用。比如说一个188元的套餐会搭配5块钱数字阅读的钱数,这个钱自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买了188元套餐以后,这188元里就会分给浙江阅读基地2块钱,如果套餐卖出了上亿的用户,他们就分到几亿的收入,至于这个套餐里的书消费者读没读,他们并不在意。实际上正如潘总所说他们在分整个移动大饼的一杯羹而已,他们并不关注到底有没有人去读这些书,只要是收到钱就可以了,他们用收到的钱再给出版社和授权人分一点版权费用,这样让人觉得它是巨大的大饼。其实如果是这样去卖我们谁也没法卖,只有那两三个移动运营商可以去进行销售,现在基本上把它定义为非阅读图书销售,这是我的看法。

潘凯雄:我再补充一点,我们有的出版社或者是有的作者,从运营商里拿到钱了,就美滋滋的发布,包括我们媒体,我们终于从数字出版那里挣钱了——其实,得往深处想一想,想想再发这个新闻好不好!

黄家坤:手机阅读在中国是雷声很大雨点很小,我们非常谨慎把内容授权给手机运营商,我们感觉他们和传统的出版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出版是有很大差距的,无论是定价的超低还是内容质量和贸易模式上都对传统的出版有一定的伤害和杀伤力。

下面是观众提问。

提问:想问一下石先生,您刚刚说的版权问题,我们一直都在考虑说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公司出品,我们怎样把它再推到不同的网站去做这种电子类的产品,您刚才说如果是版权没有保护的意识,是不是您觉得这个产品甚至不问世都好,是不是就没有再出品的必要性了?

石涛:我明白你的意思,你问的意思是如果我发布给公众收不到钱,到底是应该发布呢?还是宁可收不到钱就不发布,这是商业选择的问题,因为很多的像盛大自出版的网友他们一开始也没想到要收钱,他们只是为了表达和分享,如果你觉得你们是一个成熟的产品,也是希望只是做个表达和分享可以不考虑版权的问题,但是如果当作一个商品,当作一个劳动的成果需要有所回报而且还让无论是创作和写作能够持续的进行下去的话,你需要考虑版权的问题。从渠道来说我们也希望能够对这些可持续创作的内容进行版权保护,说到底这是作者的选择。

提问:电影电视剧是属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已经有很成熟的一套班底已经运营成功了这样的电影电视剧,还有一部分是待发展的阶段,可能明年和后年上市,还有一些全新的产品,可能跟电影配套出品的电子书和图书,这种模式还不确定说它未来商业的价值在哪?产品的发展和走向在哪,这种模式是否可以说先尝试推向类似于京东这样的机构?

石涛:当然我们欢迎,这个问题要说起来并不复杂,如果把它看作是市场推广的行为尽可以这么做,如果是当作一个商品去销售就不可以这么做,取决于你们定位这个阶段的内容。

提问:请问石先生,Kindle下月入华京东有何对策?

石涛:照说我不应该做公开的评论,因为毕竟是友商的产品,但是也可以做个简单的、作为第三者的客观预测。我觉得先看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中国在目前去进行数字阅读的设备有哪些,我们看到,手机是特别大的一个类别,无论是安卓还是IOS苹果系统数量都很大,其次是平板电脑(PAD)无论是安卓还是苹果的PAD,还有PC机笔记本和台式机电脑,大家都在这些上面阅读。还有一个是阅读器,但是阅读器在中国的发展很坎坷,从最初产生到今天已经有几波参与者最后都走下坡路,无论是汉王还是其他的,包括盛大的产品,都没有获得很大市场份额。

Kindle在这个时候入华一方面是依托在美国的成功,包括在意大利和巴西成功的基础上,但是中国市场到底是怎样我们是不知道的,也并没有把握。京东也有一个内部的项目讨论,京东要不要去参与硬件的竞争,包括像阅读器和阅读的PAD,最后我们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我们认为在今天中国这种阅读设备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去开发什么样的硬件,消费者会使用什么硬件去阅读,将来是不是有一种超级设备可以整合所有的阅读设备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当然了亚马逊做这个尝试很有勇气,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我很替它担忧,我觉得它成功的机会不大。

还有一点很关键,目前Kindle在中国版权保护的方式是不成功的,它最简单的做法是并不会给内容加密,只是给设备加密,或者是给格式加密,比如说“mobi格式”,现在有几十家、上百家的软件供应商可以破解它,如果有一天Kindle落地,大家买了它,并不拿它去购买亚马逊提供的内容,而是破解了之后阅读所有的盗版内容,这对中国的出版界是个灾难,如果有很多的Kindle卖出去了,很多的内容被盗版了,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情况,而亚马逊也挣不到内容的钱,如果它只是卖硬件设备那他压根就不应该做这件事,贝索斯想用他的硬件去整合他所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内容,这个做法在一个版权保护非常健康非常充分的地区,比如说美国和欧洲是没问题的,但是到了中国到底会怎么样我也打个巨大的问号!

提问:我想请问石涛先生,在电子书这方面如何让作者的权益最大化,如果消费者下载了一部电子书,只能在电脑里读,这样的话对于我只能在家里看,我已经付钱了,我要是离开家就不能读了。

石涛:您还不了解我们的电子书业务,是可以分享到五台设备上,但是必须是自己的,也就是说你有账户,登录京东电子书的账户可以下载在五个不同的设备上,PC、手机、PAD、阅读器都是可以的,目前能支持的主要是安卓系统和IOS系统和PC机的客户端,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设备不好预言,但是我的理解是只要这些内容保持在单一的消费者自己的设备里,我希望能够支持尽可能多的设备。如果将来你有十台设备我也可以支持十台设备,但是只是你,不能通过互联网和拷贝的方式传播给他人,只要把这个东西拿到了另外的设备上是不可以解析的,这就是现在版权保护技术的核心。这个核心技术,我们和美国的大公司合作做原版书的电子书,将我们的DRM技术发给他们去测试,他们测试的结果是给我们打了95分,说我们的保护相当充分,当然影响了一些下载速度,但是保护的能力是很强大的!

黄家坤:这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一个新的出版新时代到来了,我们把很多的问题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在座的所有人,让我们一起思考,看未来的出版向什么方向发展,谢谢大家!

(速记整理:李培芝)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