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写诗,后来孔子整理出古人的诗名曰“诗三百”,被后人奉为《诗经》。所以我们的诗词的土壤是非常丰厚的。中华书局去年9月28日启动的“首届中华诗词分享大赛”,到今年1月份已经结束了,这期间做了十四五个活动,包括创建网站、开通微博、报纸专栏,还有两个青少年比赛的分赛,中国移动协助我们举办了创意动漫大赛,同时还举办了吟唱晚会,我们还联合30家出版单位一同在京东商城做了一个主题月活动,把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全部推荐过来,做成一个专题向公众免费推广。公众可通过手机投稿,或是以接收一首诗词再转发给朋友的方式参与进来。4个月期间活动共覆盖4367万人,截至今年3月份共转发短信1.29亿次,之后这个数字还在一直累加。每条短信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合作方也可以与中国移动再行分成。此外,“诗词中国普及读物”的销售也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利,普及读物一上市就售出4万多册。
对于中华书局这样的百年老社来讲,对古典文献整理是非常权威的,我们的生存模式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建立古典文献的数据库,采用分级年费制的方式去阅读,比如说读者不再买《二十四史》,但是一年可能花一千多块钱买一套电子版的使用权,可进行检索。第二就是国学内容的碎片化,现在快速便捷的碎片化处理才能够直接到达我们手里拿到的终端设备,所以国学的碎片化处理,比如说文学、历史、哲学都可以拆分,国学我们可以划分成诗词,或是更小的范畴,如关于月亮的,关于爱情的,给女朋友发一个,每个月订制2元钱;关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包括大家知道的《论语》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它是经过高水平的加工提炼的。
通过打通产业链做活动只是手段,最后要达到的是做产业,“诗词中国”要做的产业延展,一个是教育产业,我们认为中国的中小学应该加强中国古诗文的鉴赏与写作,我国的小学除了有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要求背诵,没有开展对古诗词的鉴赏和写作方面的课程。在师资培训、教材方面我们都可以介入。另一个延展是做内容提供商,就是刚才提到的国学碎片化处理。
我们这个活动是有规划的,首届主要做它的影响力,其影响力可以辐射到各个领域,如手机下载软件,最初开发、上线的是测试绝句和律诗,是免费的。上线后一个多月下载了5万多次,之后我们推出升级版,提供一些诗词的句子,出版普及读物,办活动,到地方办晚会地方政府会出资,我们说盈利有很多的端口,不一定在每一个端口都会盈利。今年我们将举办第二届“诗词中国”活动,我们计划使短信的转发量突破2个亿,这时候的盈利应该是传统图书盈利没办法比的。
对于这个项目的商业运作,我建议采取引入风投的方式来运作,使资本在所有的项目、活动及最后的产业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利润。
我从来不把人才当成一个问题,现在你想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人才多得是。我们15天就建成了一个网站,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什么最重要?格局最重要,目标最重要,至于用什么方式、或者是什么手段、多少来人来分都没关系,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借力,让所有术业有专攻者共同为一个目标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