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知识方面的疑问时,你会向何处寻求答案?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课堂到书本再到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元化,而“有问题找网络百科”正逐渐成为许多人的首选。各网络百科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7日,维基百科中文网站已有注册用户近159万,英文网站注册用户更超过2千万人,我国网民更常用的百度百科用户则已达到447万7千余人。这些用户拥有程度不等的发布和修改百科词条的权限,而更多的网民则直接通过方便快捷的搜索,“不费吹灰之力”地获得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
然而网络百科在给人们获取知识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内容质量的欠缺也逐渐显露出来。在百度百科的贴吧,时常有热心网友发布为百度百科纠错的帖子。比如网友“lishucheng_71”曾指出百度百科首页上的“1999年8月9日,中国与利比亚建交”时间应为“1978年8月9日”。类似的情况一多,网络百科的可信度难免下降。网络百科真的能给我们完全正确的答案吗?谁能对所有答案负责?
网络百科错漏百出“信用”低
人们对网络百科的日渐依赖,是网络百科的胜利也是压力。高关注度势必增加其影响的广度,与网友手中鼠标的直接紧密联系则让其影响更具深度。泉州实验中学的颜老师提到,常见学生遇到问题不假思索便百度,热衷现成答案而渐失独立思考能力,忽视学校教育和人际交流等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比造成依赖更严重的是,孩子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网上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旦有错,误导可能一传十十传百,造成长期的恶性影响。”
记者采访中问及对网络百科的信任度时,不少人表示网络百科不可尽信,尽管大部分内容具有可信度,但出错和误导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应具备高度专业性的词条也严谨性不足,令人担忧。来自福建的护士周楠发现,网络百科上的一些医学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出入:“如果用错误的知识去为病人治病,病人岂不是很危险?出了问题谁负责?”
“失信”系多种因素造成
网络百科为什么会出错?事实上,这源于网络百科所依靠的用户水平良莠不齐,主观性强,同时还存在非专业人士答专业问题的现象。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科技传播研究所许冠宁在其论文《“协作型”网络百科全书的科技传播展望》中指出:“稳定资金来源和可靠赢利机制是支持其平稳运作的重要基础。然而如果掺入了商业元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客观中立的立场。”此外,国内的网络百科往往内容来源并不可靠,附录和引据多为网络“剪贴文化”的产物,已被复制到烂的网页说服力明显单薄,甚至涉及侵犯知识版权,毫无原创性。
用户缺少帮助改进的热情,亦是网络百科内容质量欠佳的原因之一。艾瑞网《中国维客发展及营销模式》研究报告指出,在各网络百科系统内部只有3%左右的注册用户具有较高的活跃度,绝大多数用户参与度不高。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梁立萱说:“网络百科词条的编辑和修改程序太麻烦,所以我即便发现错误也不会主动进行更正。”采访中大多数人持类似态度。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何宇杰在论文《开放的百科全书——百度百科评价》中指出,网络百科的内容审查制度不够完善,把关人或本身知识有限,或偶尔马虎疏忽,或不透明审查、不与用户共同探讨而随意改动,皆会造成网络百科的出错。正确答案“被动了”并非一方之责,网络百科把关审查者、用户、网民等皆须负起各自的责任,共同努力提高网络百科的质量。
提高网络百科质量需多方努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马汝军介绍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审查机制,值得网络百科借鉴:“我们编稿的原则是让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内容,由众多权威专家编写词条。在审查上我们坚持多次校对和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在编辑、出版、技术和道德上都力求规范,由此保证百科全书的科学、准确和权威。”
许冠宁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保护知识产权,网络百科应明确定义侵犯知识产权的标准和处罚措施,并在用户中发起专业维权组织,同时设置投诉渠道。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参与改进。三是提高专业水平,积极邀请更多领域专家直接参与网站管理,帮助提高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维基百科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得益于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保持内容中立的原则、施行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和特色条目评选、迅速修复破坏活动和通过讨论改善审核等以提升内容质量,为国内网络百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身为网络百科的基本参与者,用户和网民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做到客观公正准确地编辑和评论。”北京语言大学学生魏欣欣说。来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朱利安坦言:“在澳大利亚,我们将网络百科同其他知识获取渠道并重使用,在涉及专业论文或专业知识时,我们更倾向于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者亲自动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