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华书局宋志军:对内容创新的几点认识

5月8~9日,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热潮中,在全国青年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经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领导批准,集团团委和集团公司青年联合会举办2014年团干部和青联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中华书局宋志军在培训后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全文如下:

内容创新战略是集团的六大战略之一,在我看来,也是六大战略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因为,出版的本质就是内容创新。传统的出版过程主要是由作者和编辑共同完成的,作者的价值在创造,编辑的要义在选择。任何出版者都希望做两类书,一是常销书,二是畅销书。经典是常销的保障,时尚新锐是畅销的特质。

青年人在在捕捉畅销书出版资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总体而言,青年距离“时尚”和“潮流”更近。

中华书局前不久出了一本小椴的历史小说,我们只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处做了一点宣传,不想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售时,来了不少读者,比《百家讲坛》一些成名的作者的签售场面还要壮观。排队的读者八成以上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偶有中年读者,基本是受孩子委托来的。有的读者见到小椴激动得泣不成声,说读了他十多年的作品。十分惭愧,这样一位在青少年中有巨大号召力的作者,之前从未进入我的视野,只是书局做了这本书之后,我才逐渐了解到,他是新派武侠的代表人物,曾被誉为“金古黄梁温之后的椴”。这个选题正是书局一位入职不久的年轻编辑拉来的。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虽然时尚与否并不纯然与一个人的年龄划等号,但作为一个群体来说,青年是处在时尚的潮头的,因而具有做畅销书的天然优势,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和担当。

当然,我们不能脱离传统空谈创新。这里涉及到内容创新与品牌经营的关系。我们集团是出版品牌荟萃的文化企业,而一个出版品牌的建立,既来自于优质产品所积累的口碑,也来自于沿着一定出版方向长期的坚守。接续传统和与时俱进是每一个出版企业必须处理好的课题,更是每一位青年出版人必须过关的功课。固步自封式的继承传统,只能使我们的产品与时代脱节,逐渐被读者抛弃,最终导致的是品牌空心化,企业边缘化;另起炉灶式的“创新”,遇到的不仅有读者认同的问题,还有出版资源和人才是否匹配的问题,很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最终昙花一现。同时会导致力量分散,产品多元,反而弱化了原来品牌。

“守正出新”,是袁行霈先生给中华书局题写的赠言,也是我们这些年来所秉持的出版理念。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句话不论对企业经营而言,还是对个人成长而言,都是真理。因此,我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最后,我想谈的是,我们应该在创新中寻找“蓝海”,追求卓越。

现在我们出版业很热闹,出书越来越快,品种越来越多,在数量和品质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做出的是短命的产品。越是在大干快上的浪潮中,我们越是需要一份理性和冷静。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来就会发现,市场上层出不穷的产品,相当多的是彼此重复、互相抄袭。哪类产品容易赚钱,大家就蜂拥而至;哪本图书“火”了,后面肯定会有一大堆书在跟风。从心态来讲,表现出的是一种浮躁之气;从思想方法来讲,体现的是一种“趋同思维”。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点定力,有一点求异思维——也许大家不愿意去做的,恰恰是最有潜力的“蓝海”。举个例子,比如我比较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市场上品种很多,但你会发现,其实绝大多数都讲得比较宏观,盯着“细节”讲的不多。为什么?因为细节不好讲,比如介绍服饰,讲历史比较容易,但要把具体服饰的规制、材料、做工、纹饰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内容一一讲清楚,却需要真功夫。所以大家都绕着走。我们能不能多花点时间,多付出些费用,请合适的专家把这些细节、这些常识讲清楚?这样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体现了差异化的,一定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我们花了大力气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也是跟风者不易模仿的。把事情想清楚了,把工作做到位了,市场也就有了。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