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策划编辑要充分利用微传播

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已经汹涌而至,而它们能如此迅速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在于微传播自身的诸多特质。对于图书策划编辑来说,微传播带来了思维模式、传播方式、阅读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策划编辑成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不仅在生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工作中也同样感受到“微传播”给予图书策划的广阔视野和切实利益。

在微传播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呈现自己,任何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传递者。从另一层面来说,我们的作者群体得到了几何倍数的扩大,选题的范围也扩展了数倍数十倍。近年来,走红于网络后再以图书形式出版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急诊科女超人》这本书,内容就来自于勤奋的微博话痨“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于莺自2011年10月7日开通微博以来,每天与网友分享医院的趣事、生活中的囧事,令众多网友直呼有个性,亲切地喊她“协和姐”。三天时间,粉丝增长了11万。该书的策划编辑必然也是她的粉丝之一,并且敏感地抓住了这个选题。同时我们看到许多知名作家,比如郑渊洁、六六、孔二狗等都是微博上的知名博主,通过关注他们的微博了解其创作动态,尽早约到第一手书稿。策划编辑利用“微传播”大概有以下4点好处:

降低交流成本。QQ、微信、微博、飞信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图文传输的需求,还可以进行即时视频,语聊,留言等;同时又是跨平台和零资费的。只要读者和作者可以接入网络,便可与编者进行交流。对于图书策划编辑来说,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是工作的重点。使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提高了沟通的效率,降低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一举多得。

便于读者调研工作。网络技术使前期策划中读者调研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有效,使编辑不再囿于当面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比如现在出现了很多第三方数据调研公司,通过网络或者其他社交工具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再有编辑可以通过网店图书的销售业绩来查看读者的消费取向;一些网店自身还附有读者浏览数据挖掘和调研的功能,可以调取读者的浏览路径探索某些读者共同的阅读喜好,分析初次购买者可能阅读的书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荐;通过查看社交网站上的转发和回帖情况了解读者对于某选题的关注度,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选题。

实现长尾效应。在Web2.0时代中,有一个著名的“长尾效应”理论。在图书出版行业,即使是很小众的图书,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可以将这些图书推广到更明确的读者群。欧美一些专业出版社,如Elsevier、Wiley出版商,他们的专业图书销量并不大,但恰恰就是这些专业图书,不但以高价、无退货为出版社赢得丰厚利润,同时还积累了将来数字化可重复应用的内容,并创立了自己在小众专业图书市场的领先品牌。

拓展营销途径。以微信、微博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在新的时代下,作为贯穿图书策划始终的营销也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微博营销、社区营销的形式。策划编辑应该有意识地搭建合适的微传播平台,传播符合自身形象的内容,与读者、作者做到良好的互动,进而影响读者,宣传自己的产品。另外,在微平台活跃的作者本身也是一个优秀的营销渠道,其本身的粉丝关注度一般都不低,再加上与其互粉的好友的转发,可以让其作品在第一时间做到了最大范围的宣传。

在新媒体时代下,技术的发展会使编辑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可能产生方向性的转变。如何转变思路,如何运用新的技术,这是对新型策划编辑的一个迫切要求。

首先,要转变思维、勇于创新。编辑要突破仅为纸质出版策划选题的传统思路,从信息源头的收集、分析开始,到选题内容的组织落实,都需要具有跨媒体出版、全面内容经营的意识,综合考虑选题针对不同媒体的出版价值以及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策划编辑在信息内容组织及再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运用社交媒体,辅助经营。策划编辑还要进一步加强经营意识和理念,运用社交媒体,扩展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将自身作为一个品牌进行塑造和传播,努力提高对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全方位服务能力,使作者、编辑、读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造一个以编辑为主体的学术圈。

第三,构建交互平台,做好读者服务。策划编辑既要发挥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策划与执行,利用签售、培训、讲座等一系列手段和机会,拉近读者、作者和编者之间的距离;又要通过网络微平台的搭建给予读者发声的权利,调动读者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读者对编辑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最后,要善于依据产品特色打媒体组合拳,并能够从产品中挖掘媒体感兴趣的话题,营造阅读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体现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