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作家与批评家的思想碰撞

f9df93dbe0615f6

《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毕飞宇、张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33.00元

毕飞宇与张莉的对话录《牙齿》,既是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思想碰撞,同时也是感性的写作者与理性的批评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毕飞宇感性经验的呈现,也能看到张莉的坦诚、严肃与理性。

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存在一种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关系。正如阎连科所言:他们是被文学捆绑在一起的一对冤家夫妻,过不得,散不得;和不得,也离不得。《牙齿是检验真理的第二标准》(以下简称为《牙齿》)就是上述关系的典型例证。该书是著名作家毕飞宇与批评家张莉全面而深入的对话录,也是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思想碰撞。

如同张莉所说,《牙齿》里潜藏有乡下少年毕飞宇何以成为当代优秀小说家的诸多秘密,它展示了一个小说家的生成历程,既包括现实生活的改变,也包括精神世界的蜕变。对于许多怀有文学梦的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秘密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于创作者以及那些想创作的人来说,《牙齿》则更多地像是一本写作教科书——它告诉你小说家绝非凭空而成,你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与认真的思索;它提醒你,在才能之外,更加需要的是训练,因为“受过训练的才能更可靠,不容易走样”;它还为你解惑,写不好的原因可能在于你创作的量不够,“等你写到一定字数了,许多问题就自己发现了,自己就解决了”。凡此种种,都能够给人以启迪。

《牙齿》还带有“材料”特质。“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对于批评家与文学研究者而言,作家的经历与思想乃是一份重要的材料,它能够给他们提供多条路径去进入作家作品。作家自身所说所想,更是文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它是“知人”的一种绝佳方式。例如,毕飞宇认为在抒情型作家与力量型作家之间,他更为偏爱力量型作家,而这力量来自于思想。他又坦言,自己不是一个适合在流派的作家,一旦意识到自己可能成为某个流派中的一员,他一定会另辟蹊径。这些观点,往往能够给文学研究者与批评家带来新的分析思路。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研究毕飞宇作品的人不能不读《牙齿》。

除却谈论毕飞宇的创作历程,《牙齿》还用大篇幅探讨了毕飞宇的阅读。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一部自己的阅读史,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偏爱的文学资源。作家对文学经典的选择、阅读与评判,既是作家审美取向的体现,也是自身创作的养分来源。对于毕飞宇来说,唐诗、《红楼梦》、《聊斋志异》、鲁迅、福楼拜、海明威、加缪等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牙齿》中,毕飞宇与张莉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分析,一方面能够看到毕飞宇文学观念的呈现,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读者在这些作品分析中扩大自身的视野。这种扩大,不单单是知道了你原本不知道的优秀作家作品,更重要的在于你可以从一个小说家的阅读思维中得到启发。例如,毕飞宇认为《水浒传》并非是伟大的小说,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快速塑造人物。毕飞宇从这学会了在一两页纸的篇幅中把人物立起来的本事。又如,毕飞宇对海明威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吹毛求疵”,认为结尾桑迪亚哥梦见草原上的狮子简直是一个败笔。这些都是一个小说家的具体的感性体验。读者阅读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小说应当这样读,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读。

对话的意义在于碰撞。在《牙齿》中,我们看到了毕飞宇的感性经验的呈现,也看到作为批评家的张莉的坦诚、严肃与理性。对于历史,张莉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他的历史感,应该有他的历史情怀。没有历史感的作家,很容易滑进历史虚无主义”。在探讨文学与真实的关系时,张莉认为“小说的意义在于通过获取、剪裁以及表现来达到现实本身没有能力呈现出来的意义”。这些旗帜鲜明的观点呈现出张莉的批评立场与个性。

毕飞宇与张莉的对话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既广阔又深入,既严肃又可爱,既学术又日常。感性的写作者与理性的批评者,二者碰撞出璀璨的思想火花。《牙齿》中所谈,既涉及到毕飞宇的创作历程,又涉及到文学阅读与创作的理论与经验,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研究者都能在此书中得到较大的启发。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阅读《牙齿》,并从中汲取养分。

p4_b

毕飞宇

著名作家。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现供职于《雨花》杂志社。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