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何有此生》日本遗孤感恩中国父母

2015083109382241

1956年,中岛幼八(右一)与养父母一家的全家福。

“谢谢中国!”7月31日,在《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新书座谈会上,已经结束发言的中岛幼八站起身来,向前方深深鞠了一躬。他是一个日本侵华战争之后的遗孤,也是此书的作者,他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是多么善良,“就像书名所说的,没有中国人的善良哪里会有我的这一生”,中岛幼八如是说。

    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

中岛幼八完全认同“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这句日本名言。

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的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被称为“日本开拓团”。1943年,中岛幼八的父母带着一岁的中岛幼八和比他大六岁的姐姐三子参加开拓团,成为日本人“闯关东”的一分子。

1945年日本战败,中岛幼八的父亲中岛博司也被征兵不归,当年冬天食物匮乏,中岛刚出生的妹妹不幸夭折,他的生母便在一个寒夜把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岛托付给了中国商人老王。老王用担子挑着熟睡的中岛挨家挨户寻找好心人。尽管知道这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一位名叫孙振琴的中国农妇还是二话没说收留了他。“当时由于营养不良,我的肚子鼓鼓的,我妈就给我揉肚子,那种感觉我至今都记得。”记者注意到中岛从来不用“养母”或“母亲”,而是习惯用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喊“妈”。养父母也给他起了个中国式的小名叫“来福”,有时也叫“福儿”,这两个字寄托了他们对这个小生命的美好愿望。

中岛在中国一共待了13年,这13年里,孙振琴和3个养父如接力赛一般,将中岛养大。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3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打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李希文用牛车拉着他,费尽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块生活费,供他上学。多年之后,中岛才知道,第三位养父与养母结婚多年,却从没有在一起生活,之所以结婚,是养母希望给中岛一个户口,让以后的日子过得更顺利一些。

“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与中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让中岛感受到那个艰苦年代温暖的爱意。他因此更加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以至于身在日本的生母多次召唤也不肯“回国”。

    中岛的五次选择

1945年,中岛幼八3岁,当时日本战败投降,开拓团的团员们被遣返回国,他的生母一心想把中岛带回日本,生母与养父母间僵持不下,于是将孩子的去留交给当时的八路军政府决定。据当时开拓团团长石井房次郎在报告中记载,当地政府用了“县官判牛”的方式,把中岛放在中间,生母和养母站在两边,看孩子走向谁,后来中岛用短小的腿脚、细碎的脚步直奔养母那边去了。这是中岛的第一次选择。

第二次选择是中岛幼八读书时,1954年,中国红十字会收到生母查找中岛幼八下落的请求。几年后,红十字会在牡丹江找到了正在读书的中岛幼八。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中岛,生母希望他回日本。平时腼腆的中岛坚决地说:“如果把我拉上火车,也要跳车跑回来,我绝不回日本。”

第三次是在他16岁时,在恩师梁志杰的苦苦劝导下,他终于选择回国。梁志杰对他说:“如果你回到日本,可以更好地做日中友好工作,那该多么值得高兴啊!”在老师的鼓励下,中岛终于踏上回国的轮船。

第四次选择发生在中岛回国以后。一直以来以中国人自居的中岛幼八,回国之后产生了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问题,他发现许多日本人不愿意相信中国人的友善,也不愿提及那段侵略的历史。1966年,他选择放弃高薪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坚持与日本右翼势力作斗争,甚至因此多次遇险。

第五次选择是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写下来。近年来,日本媒体抹黑中国,官方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让他愤怒和失望。中岛意识到,他自己所亲历的这段本该被铭记的中日交往佳话,在日本国内却鲜有人知。由此,他萌发了写书的念头。“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说,“我写的都是最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他们收留我,没有私心,就是善良。”

    出书感恩中国父母

为了记住这段中日交往的历史,退休后的中岛幼八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并以日文和中文两种文字书写。中岛说虽然会说会写中文,但自己毕竟不是专业作家,只能用大白话写自己的真实故事,当遇到不会用中文表达的词语,跟随他多年的一本汉语造词词典帮了不少忙。

书终于写好了,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2015年,中岛花费100多万日元(相当于他一年的退休金)自费出版了这本回忆录。因为没有销售渠道,他就找到家附近的书店。店主中村德义最初只让留一本试试,第二天一早却主动打来电话说:“昨晚一宿没睡把书看完,被深深感动。”中村通知公司旗下几家书店在店铺显眼处推广此书,一下子卖出了170多本,成为该店最佳畅销书。中村德义说,他卖的不是书,是“感动”。

在朋友的帮助下,《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的中文版书稿送到了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的案头,李昕认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题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当即决定把它作为生活书店的重点图书出版,献礼抗战胜利70周年。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中日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最近有日本导演联系中岛,希望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除了出书,他还将受邀去大学演讲,以亲身经历向日本年轻人讲述中国人的恩情。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