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一个最能理解罗丹的诗人

2016年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逝世90周年。而这位天才诗人,却曾心悦诚服于“另一双创造伟大的手”

2016年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逝世90周年,新年伊始,商务印书馆推出《里尔克诗全集》以致敬这位“唯一能和荷尔德林齐名的德语诗人”。有人说,里尔克是天生诗歌写作之才,从小听诗爱诗,三年级时他送父母的结婚周年纪念礼物便是一首诗。他笔下,触动人心的诗句不可胜数。静美如《秋日》“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炽烈如《心声》“折断我的双臂,我以我心如同手臂紧抱你,中止我的心跳,我的脑仍然跳动,倘若烈焰投进我的脑,我以我血承负你”。

里尔克的一双手,“把自己抛出,独自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而他,却曾心悦诚服于另一双创造伟大的手,诚服于那层出不穷的发现与创造,那追求比文字和图画、比寓言和现象所表现的还要真切的艺术,将邃古传下的石头赋予热烈沸腾生命并要遗留至遥远的将来的,罗丹的手。里尔克的《罗丹论》是将罗丹的艺术诠释的最为到位的作品。

罗丹的成名之路

里尔克与罗丹相识于1902年,那时,罗丹62岁,已声名鹊起,被世人尊为“现世的米开朗琪罗”,里尔克27岁,初出茅庐。然而罗丹的成名之路也并非一番坦途。1840年11月12日在巴黎出生的罗丹,并不像很多“神童”少时便显露锋芒。性格内向,不爱学习的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个不成器的孩子。直到14岁,要选一门专业的时候,罗丹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介绍米开朗琪罗的书,立即就爱不释手,好似开了窍一般,决定以画画为生。

跟很多艺术家的遭遇一样,罗丹的父亲认为画画并不算什么正经职业,便不同意他的选择。然而罗丹的坚持加上母亲和姐姐说情,父亲总算做出让步,罗丹得以进入皇家绘画学校,正式接触到艺术,接触到绘画和雕塑,接触到他将为之投入一生的事业。

罗丹塑雕像,向来以“自然”为准绳。他说:“对于自然,要绝对信仰,因为自然永远不会丑恶,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所以他塑像,从来不刻意给模特摆姿势。那些裸着身子的模特们在他的工作室随意活动,他一边观察,一边快速画着,“捕捉他们最有表现力的刹那”,并将这样的刹那记录下来。

这样的塑法,在现在自然受到大家的认可,当时却与将古典主义奉为圭臬的学院派格格不入,因此罗丹三次参加美术学院考试均榜上无名,也很少接到订货单,生计难以维持,只好放弃学业去做制坯助手。直到1864年,罗丹才有了第一个工作室,“窗子关不严,大门木板变形,屋顶石瓦年久失修,四面八方都能钻进风来”。

里尔克遇见罗丹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搬到比利时居住。在比利时逗留期间,他意识到艺术世界并不局限于巴黎,便游历教堂,记录建筑,后又来到罗马,参观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旅途中,罗丹随时在画速写,做笔记,对艺术也慢慢有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终于到20世纪初期,罗丹渐渐被世人认可。

机缘巧合,当时年轻的里尔克竟也和雕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先是应约写了一篇以雕塑为主题的短篇《听石头的人》,两年后又结识了女雕塑家克拉拉。这位在雕塑上也颇有天赋的女子后来成了罗丹的学生之一,也成为了里尔克的妻子。

让他和罗丹有更进一步接触的,是艺术批评家理查德·米特尔教授的约稿。米特尔主编的艺术丛书里,有一本以法国雕塑家罗丹为题,米特尔约请里尔克撰写。当时的里尔克,虽然热衷文学创作,却还并没有什么影响力,离真正的艺术评论也相去尚远。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年轻人,米特尔可谓慧眼识才,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接受约稿之后,里尔克决定和妻子一同拜访罗丹,而他们的交往是从通信开始的。罗丹不是文人,也不擅长文字,一般都是他的秘书负责书写信件,但与里尔克的通信,他从一开始就亲自动笔,后来大部分信件也都是这样,算是两人之间难得的投缘。见面之后,两人也仿佛相识已久,一下子便熟络起来,开始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那时,里尔克几乎每天都往罗丹的工作室跑,每篇日记都离不开对罗丹的记录,他说:“我相信自己最近明白了罗丹很多东西”。

里尔克眼中的罗丹

里尔克对罗丹的崇敬,皆在他的日记和通信中,而他对罗丹艺术的理解,全在一本《罗丹论》中了。在里尔克看来,罗丹的成熟期以《塌鼻人》为始,以《青铜时代》为终。“从《塌鼻人》可以看出,罗丹对表现脸部有自己的艺术主张。《青铜时代》则证明,他在雕塑人体方面的潜力无穷”。这两个作品,都遭到过展会的拒绝。《塌鼻人》是一尊胸像,塑了“一个渐渐老去的丑怪的人头”脸部皱纹深浅纵横,“塌了的鼻子更增加了沉痛的神奇,生命的丰盈全聚拢在这眉目里”,脸上“没有一根线条,一个交错,一个轮廓不经罗丹的审视或熟筹”, 这和学院派要求的“模特儿式的,注重姿势和寓意”的手法相背驰,便被否决了参赛资格。《青铜时代》则是一尊男子全身裸像,乍一看那姿势颇有点洗发水广告的意思。这尊像在布鲁塞尔艺术家俱乐部展出后,被人匿名评论说是用真人的身体铸模塑成,为真正的艺术所不齿,便被巴黎沙龙拒绝了参展资格。而罗丹终是用自己的艺术实力让这样的谣言不攻自破。

在《罗丹论》中,里尔克解读了罗丹大部分重要的作品,可以说,看遍罗丹的雕塑,主要可分作两类,一类是情节性的创作,如《地狱之门》、《加莱义民》,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深邃。另一类则是瞬间捕捉的创作,比如《吻》、《永恒的偶像》。

里尔克认为,罗丹似乎是一个永远在工作的人,他在瞬息的变化中寻找永恒。他塑过各异的人像,《地狱之门》上200多座人像,单独拿出来也都是精品,我们熟知的《思想者》就是其中之一。罗丹把模特儿不留神的微妙动作敏捷地记录下来,产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他的记忆里积累了太多的生命刹那,再透过他纯熟活泼的手,释放出不同生命的张力。

这个一心一意凭借雕刀传达生命的人终被世人认可,人们喜爱罗丹,如里尔克所说,“他挥斧处,竟浮现出一个宇宙来呢”!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