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编辑过程是段心智成长史

入行前,我对编辑这个职业一无所知,误打误撞做了编辑后,内心经历过不止一段黑暗时期,感觉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没有方向。再后来,虽然从前辈身上学到不少,但是我逐渐意识到,一个编辑的养成,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探索,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段心智的成长史。

跳出“阅读舒适区”

“这种书有人读吗?”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作为单纯的读者,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大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姑且称之为“阅读舒适区”吧。除了那些终生以阅读为伴的少数派严肃读者,大多数人很难有突破。而当成为一名编辑,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角色的转变。简言之,是从不屑地说“这种书有人读吗”?到诚恳地问“这种书是谁在读”?因为大多数时候,编辑接手的选题,会超过自身“阅读舒适区”的范畴,而且就算是经常涉猎的一类书,阅读与编辑也是两码事。这个时候,作为编辑,首先要做一些入门和调研的工作,积累素材,明确它所指向的读者群体的特征,其形象越清晰越好。编辑常被鼓励多到书店走走,与读者和店员聊天,这种一手的经验往往能给做书提供不少灵感。

编辑的阅读一定不能局限在“舒适区”,如果说一般读者的阅读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资讯或者消遣,那么编辑的阅读应该致力于不断提高理解力,推进个人的阅读向纵深发展,道理很简单,只有当编辑个人的阅读层次提高后,他才有能力快速地抓取有效信息,驾驭一些有深度的选题,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锻造属于自己的“标签”

编辑经过几年锤炼,随着经验和资源积累,对“术”层面的技能应该可以驾轻就熟。但就职业发展而言,编辑还需要逐渐锻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标签。这种标签不单纯指出书方向,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指向。

选择的做书方向,应该是生活经验、现实思考和未来展望三者熔炼而成的结果,而价值观是罗盘。编辑是一个凸显个性的职业,没办法标准化生产。编辑在自身通往严肃读者的道路上,应致力为读者提供优良的内容素材,自觉屏蔽糟粕的出版。在这个大原则之下,编辑的知识背景、所处的现实条件和种种机缘巧合的碰撞,沿着某个方向前进,并在不断地审视和自省中,使职业道路变得越来越明晰。

建立支持网络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筋疲力竭从来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网络。编辑应该培养一种能力,在保持敏锐的触角同时,整合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工作的支持网络,而又对生活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硬性地割裂二者显然是不可行的。对于一个成熟的职业人而言,支持网络的构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然而,支持也从来不是单向的,编辑要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支持,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而通常来说,在这个支持网络上的人,应与编辑有着趋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助合作关系。

通过编辑可以把眼光从自己狭窄的生活圈子挪开,投向更广阔的社会。通过做书,深度了解书后不同面目的读者群体,并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进去,用一句戏言,就是花一辈子的时间活出别人的好几辈子,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确实是幸运的。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