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正值暮春时节,惠风和畅,杨柳依依。这一天,是全世界读者的节日,也是中华书局与读者交心的节日,104岁的中华书局,迎来了她的第二个“读者开放日”。这一天,有502位读者网上预约参加,有628位读者到现场参加了活动,中华书局的院子里满是读者与阳光。
开放日活动现场
从“国史是怎样炼成的”展览到版权输出“走出去成果展”,从“民国出版物展”到“中华书局2015年精品书刊展”,以及“中华书局百年局史展”、“纪念汤显祖诞辰400周年珍贵古籍展”、“阅读《论语》推荐图书展”等,七个特色主题展览展现了中华书局守正出新的立体风貌。陈鼓应、牟钟鉴先生关于《庄子》《论语》讲座,是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一个缩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现场演示古籍修复过程,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伯鸿书香奖”颁奖典礼表彰了推动全民阅读的民间力量,开启了“同一本书主题阅读”活动的经典寻根之旅。“中华经典古籍库微信平台”面向移动终端用户,“中华之星”国学大赛面向少年儿童,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正迈着时代的步伐,延续着她生生不息的力量。
开场:中华书局的阅读宣言
清晨的中华书局大门口,在巨幅的4·23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海报前,早早地排起了热心读者的队伍。8点30分,海淀区星火小学的孩子们琅琅地吟诵《孝经》前五章。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面向第一批读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说:
4·23世界读书日,是每一个读书人的节日,是每一个爱书人的节日。当然我们不是在读书日才读书。在这一天大家走出书斋,参加读书日活动,我觉得这是一种姿态和主张,是一种责任和引领。中华书局是一家以传统文化出版为主的出版社,我们主张亲近经典,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恒的价值观,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所在,是中华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中华传统的美好品格、高尚情怀,都可以在经典的阅读中,沉潜体会,内化为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修养。
关于“经典”,古今中外有很多种解释,也有很多种选择。前天在微信圈读到一篇文章,是著名诗人译者黄灿然翻译的卡尔维诺的作品,列举了关于经典的种种标志。其中之一是:经典是这样一种著作,它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这是说经典有着丰厚的内涵,不是一次性的阅读消费品。另一个标志是: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这是从读者角度的体认,常读常新,可以一读再读。因此,我们要倡导经典的阅读,呼吁最基础、最基本的阅读——在于阅读经典,经典的阅读是最有效率、最有意义的阅读。
关于“出版”,我认为“出版”本身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行业,作者、编者、读者,三者合一,才构成“出版”的整体。促进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深度交流,这正是我们举办开放日的本意。
展览:文脉之传承
本届读者开放日,书局精心准备了七个主题展览。在一楼大厅,是中华书局民国出版物展、阅读《论语》推荐图书展、走出去成果展、中华书局2015精品书刊展。
民国出版物展区,展出的每部图书都有典型特点。《名家游记》两个版本,一种印于三十年代抗战前,一种印于抗战爆发后的陪都重庆,两书的装帧、用料差异甚大。在战时的艰难条件下,中华书局仍然坚持着出版。书的印量,也反映了中国的读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没有放弃对好书的需求和渴望。
走出去成果展体现了中华书局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力,涉及语种包括英文、俄文、法文、韩文、日文等多个语种。中华书局2015年精品书刊展,检视我们在2015年出版的众多广为读者认可的好书。其中就有刚刚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好书”之《故宫营造》和《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好书”评选被誉为中国书业的“奥斯卡”,中华书局是唯一一家连续两年均有两本图书携手获奖的出版社。另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图书《论语译注》(大字本)、《生生不息:从传统经典名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2015年度榜“中版好书”的《新五代史》(点校修订本)、《晚明大变局》、《京都古书店风景》。还有获得第十届文津图书奖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入选上海解放书单和获得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等多个重要奖项的图书。以及获得第七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的10种书刊,其中包括《文史》《文史知识》《中华活页文选》《月读》等期刊。
二楼走廊,为“国史是怎样炼成的——修订本两《五代史》、《辽史》修订书稿档案展”、“纪念汤显祖诞辰400周年珍贵古籍展”、“中华书局百年局史展”。每个专题展览,都吸引了大批读者驻足观看。
国史是怎样炼成的——修订本两《五代史》、《辽史》修订书稿档案展
点校本二十四史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无数读者因为这部书与中华书局结缘。本次“国史是怎样炼成的”展,展出点校本两《五代史》和《辽史》的相关图书及材料。20世纪70年代,两《唐书》两《五代史》和《宋史》,作为二十四史点校的一部分,具体编辑工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后期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承担,出版用中华书局名义。五史出版后,部分编辑档案,包括底本、校样移交给了北京中华书局。本次展览,展出了当时新旧《五代史》的点校工作本和部分档案资料。《辽史》的点校工作本和部分档案资料在本次展览中也有充分的展示。2013年10月《史记》修订本举办全球首发活动,2015年点校本两《五代史》(修订本)在上海书展首发,今年5月,点校本《辽史》(修订本)即将登场。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汤显祖诞辰400周年珍贵古籍展”展示了汤显祖的各种传世作品,包括明天启本《玉茗堂全集》、明末毛氏汲古阁本《还魂记》、暖红室刻《还魂记》等,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
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
4月23日这一天,中华书局隆重举办了三场盛典——第二届“伯鸿书香奖”颁奖典礼、“中华经典古籍库”微信平台启动仪式、首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启动仪式。
第二届“伯鸿书香奖”颁奖典礼,特意选择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第二个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举办。本届活动依然由中华书局和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光明日报社、人民网共同主办。杨牧之、沈卫星、李一昕、罗华、卢跃东、柳国彪、孙月沐、龚莉、解玺璋、严彬、郭雪、张琳、唐容、包岩、李际平等众多领导和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这是一项社会公益文化奖项,意在秉承陆费逵先生的精神,评选和奖励在“全民阅读推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民间团体和个人。第二届的活动主题为“阅读《论语》”。
有四项活动内容:“伯鸿书香奖”评选、“《论语》经典书单”评选、“十大《论语》箴言”评选、“我读《论语》”微征文。荣获伯鸿书香个人奖的子张先生来自深圳。他两年前在深圳图书馆发起“国宝诗经十年耕读计划”,以个人之力每年邀请深圳30位不同阶层嘉宾,以礼乐歌舞等中国传统讲学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在深圳全市范围内开展大型诗经推广活动突破100场。他乘坐了29个小时的火车,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北京领奖。子张先生说:“很感谢伯鸿先生,很感谢母亲,她从乡下教师做到民办中学的校长,这个奖项是对她最好的安慰和报答。”荣获本届伯鸿书香组织奖的是来自上海的“海上博雅讲坛”,它是由上海图书有限公司主办搭建的一个针对专业读者聚会与交流的平台,每个月开展精品人文讲座2—3期,从2011年3月开坛以来,已有海内外的博雅君子主讲逾80场次。获奖代表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朱旗参加了颁奖典礼。
在过去短短的一年里,中华书局成立了专门从事古籍数字化的专业互联网公司“(北京)古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把上线的数据量从两亿字扩大到四亿字,在原有的“局域网版”基础上,又推出了“在线版”,更方便读者的使用。现在,基于移动终端、面向广大非专业读者的“微信版”也正式上线。从此,用户透过手机或IPAD,可以方便地搜索古籍,阅读经典。“中华经典古籍库”微信平台启动仪式举行,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资源与技术相结合,百年老店拥抱新技术后焕发出勃勃生机,数字化古籍善本即将走进千家万户。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成为微信版的首位用户。
下午1:30,在海淀区星火小学学生的《论语》吟诵声中,首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启动。当天,大赛指导单位中华书局,主办方《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联合主办方北京优兔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单位《环球时报》、《中华词赋》杂志社,合作伙伴途家网、汉翔东学、好未来等公司悉数派人到场。对于中小学生青少年来说,国学不仅仅是四书五经孔孟老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背诵吟咏,她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快乐的生活,美好的享受。本次大赛是“互联网+”的一种尝试,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通过视频来参赛,让网络为国学传播插上翅膀。举办大赛,名次获奖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中国人,认同中国文化是有活力有未来的文化,中国的道德教养是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教养,让中国的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成为精神高贵、开朗快乐的中国人。
讲座:品读经典的盛宴
四月的伯鸿讲堂,为了4·23这个特别的日子,中华书局特意安排了两位学术大家的讲座。
上午,陈鼓应先生讲座的主题为“庄子的人性论”。先生认为,春秋末年,老子和孔子开启了中国哲学开创期的序幕,儒道两家在殷周人文精神的激荡下,围绕人性的议题各自阐发其独特的慧见。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进一步将老、孔未显题化的人性理论推向显题化,并由此成就中国人性论在其开端期的高峰,汇成一股以关怀生命为主题的时代思潮。这其中,孟、庄的人性论内涵又可相互彰显。
陈鼓应先生讲座现场
下午,牟钟鉴先生的讲座主题是“我读《论语》的几点体会”。先生认为,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而其引领作用主要通过《论语》的诠注流布来实现。要成为一个文明的中国人,离不开学孔子,离不开读《论语》。《论语》的主要思想内涵包括仁爱忠恕之道,中庸贵和之道,教学育人之道,治国理政之道。读《论语》需要参考的重要图书包括: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等。
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中华书局愿意与读者朋友一起,在传统文化经典中切磋琢磨,共同进步。
面对面:作者+读者+编辑
上午10点,与陈鼓应先生讲座几乎同时开始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先生为大家现场演示古籍修复,一楼大厅的正厅很快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杜伟生先生自1974年进入国家图书馆开始,从事这一工作已有四十余年。开始演示之前,他说:“古籍修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这个行业快完了。”虽然是用开玩笑的口吻,但我们依然能听出杜先生话中的无限忧虑。
杜伟生先生为大家现场演示古籍修复
喷水、清洁、晾晒、压平……在杜先生的手中,一部纸张枯黄、折成一团的古籍逐渐变成了一张张干净、平整的书页,只等晾干锁线之后便可恢复本来的面貌,重新获得书的尊严。先生边修复,边回答读者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时有人会意地点头,有人发出声声赞叹。人群里一个小朋友跟妈妈说:“爷爷是魔术师。”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也许这位小朋友会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魔术师”呢!午间,先生休息时,大家聊起有不少小朋友在现场围观时,先生讲,列入非遗的项目都要从娃娃抓起,可谓真知灼见。
互动体验区的活动丰富多彩,单看那些各个项目的标识牌,就能看出编辑的严谨与审美。“请你当编辑”“请你点一点”“看图猜猜猜”……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游戏中,编辑与读者心灵沟通。刚到中午,互动区的读者留言本上就写满了话语,同事不得不再换一本。一位读者简洁地留言:“点赞!给力!越来越棒!”一位读者表达心声:“百年中华,百年斯文,薪火相传,念兹在兹。”一位读者记下了他的心情:“感谢中华书局带来了愉快的一天!”一位读者认真地写了“百年中华”四个小篆,凝练的线条,表达着对百年书局的一种信任、一种情结。一位读者在微博上叙述自己的经历:“整个大学四年都是在我局书籍中度过的,答对题获得我局笔记本一枚。”一位读者写下了自己的心愿:“一天的活动安排得都很充实,以后每年赴汤蹈火也得参加。”
今年的读者开放日,我们继续安排了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参加新浪微博上的“微访谈”活动,话题为“对话中华书局总编辑”。线上与线下双线进行,让读者通过更多渠道了解中华书局。上午顾总刚一坐下,线上提问者和对回复进行再回复的数量激增,原本拟定一个小时的在线交流延长了半个小时。线下交流也是如火如荼,活动结束时,顾总的身边还是围坐着许多热心读者。大家就古籍著作版权保护、如何做到后出转精以及旧体诗词写作心得等各个方面展开交流。对在互动区获得标点古籍大奖的年轻学子,顾总非常高兴,鼓励他打好文献功底,争取以后成为同行。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读书日活动,是出版人和读者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沟通。如徐俊总经理所说,交流、体验、感触、享受,在沟通中彼此了解,在了解中融入彼此,正是这个读者开放日活动的意义。
当晚,央视一套、人民网、新华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频道、搜狐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对4·23中华书局读者开放日的相关活动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