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听杨绛谈往事》:一滴清水,不能吹泡泡

Img451636949


  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逝世。很快,众多纪念文章以各种形式追忆杨绛的生平与成就。

  然而,我们的人物传记和纪实文学中往往只有两种角色:神和魔鬼——赞之者便是比圣人还圣的神,而贬之者就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唯独没有令人可喜可爱可敬或可气可恨的人。钱锺书和杨绛历来是传奇的主角,关于他们的文字都神神秘秘、玄乎又玄,弄得这对老人在人们面前早已面目不清,只记得“大师”、“昆仑”、“巨擘”之类的空泛名词了,偏偏忘了他们是一个个生鲜的人。

  这本《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如果说好,也恰恰在这里,你要找传奇、一气呵成的故事几乎没有,以至为它作序的杨绛都说:“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指吴学昭——引者)的传读来淡而无味,只怪我这人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异伟大的事迹可记。我感激她愿为一个平常人写一篇平常的传。”其实不必提前检讨,“平淡”、“平常”恰恰是该书让人读来最有滋味之处。

  杨绛的讲述让大历史有了柔软的肌肤

  我真佩服杨绛先生的记忆力,七八十年前点点滴滴的往事、细节,她居然记得那么清楚。

  我真佩服杨绛先生的记忆力,七八十年前点点滴滴的往事、细节,她居然记得那么清楚,以至除了让人了解到钱、杨的人生旅程之外,对于他们生活的时代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历史在这样的讲述中变得有血有肉、纹路清晰了。

  比如杨绛对她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学校的教育方法等描述甚详,让我们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相信研究民国教育史的人也应当重视在那个新旧转换的时代中如何能将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输送给新一代人的。还有很多生活的细节,实际上也是让大历史有了柔软的肌肤,比如孤岛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有一个细节我读后印象很深:当时实行灯火管制,但人们也不能在黑暗中过活啊,于是只好给窗户挂上内红外黑的双层窗帘,担心飞机轰炸震碎了玻璃伤人,窗户的玻璃上也贴着打着十字叉的纸条。还有租房、找工作、吃用的种种细节,有这样的细节你再去体味这屋子里的人们的具体生活,很多感受就不是历史书上的两行简单的文字了。

  为公众传媒中的钱锺书“去蔽”

  现在谁如果能下到这个工夫,哪怕赶不上钱锺书,也可以揪住他们的尾巴了。

  虽然是杨绛的传记,但她的另一半钱锺书无疑也是本书的闪亮主角。这本书也有为公众传媒中钱锺书“去蔽”的作用,让他从大师的光环中解脱出来而还原为一个同大家一样吃着五谷杂粮的书生、丈夫、父亲。钱锺书是超级书虫或一级书呆子,见了好书就买,偶尔听了杨绛的话没有买结果下次买不到了,只好“气愤”地在日记中记道:“妇言不可听”——这是钱锺书的专利故事,但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外一面:

  锺书一向早睡早起,阿季晚睡迟起。住入新居的第一天早晨,从同学那里刚学会冲茶的锺书大显身手,他烤了面包,热了牛奶,煮了“五分钟鸡蛋”,冲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一股脑儿用带脚的托盘直端到阿季床头,请她享用早餐。阿季又惊又喜,没想到“拙手笨脚”的锺书能作出这么丰富的早餐!锺书得到夸奖也很高兴,从此两人的早餐便由锺书负责制作,这个传统以后竟持续到老。

  传奇中关于钱锺书恃才傲物似不通世故的才子行为演绎甚多,偏偏忽略了他也深谙“默存”之道。1950年8月奉调去英译毛选,在许多人眼里煞是风光,但钱锺书却说:“这件事不是好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难做的事钱先生似乎很清楚该怎么做,哪怕遇到学术问题也不再去较真:“好在锺书最顺从,否了就改,他从无主见,完全被动,只好比作一架工具。”

  书中的小儿女的情感也很真切、生动,不乏有趣的细节:钱锺书1941年从湖南回到上海,两年乡居生活,面色黑里透黄,胡子拉碴,年幼的女儿几乎不认得爸爸了,见爸爸把行李放到妈妈的床边,很是不放心,指着奶奶对爸爸说:“这是我的妈妈,你妈妈在那边。”钱锺书很窝囊地笑着问她:“到底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女儿理直气壮:“当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

  当然,即便琐碎的家长里短照样也可以让我们领悟很多东西,比如钱锺书的博学,除了天赋之外,我们更能从书中看到他的努力:在牛津读书时,钱锺书钻入书堆如蠹虫一般狂啃,法国文学从15世纪读起,一路读下来;然后读德文书,然后自学意大利文,并记下大量笔记。抗战时期在条件艰苦的蓝田,教书之余,钱锺书就躲在自己的小屋中埋头用功读书写作。钱锺书去世后,杨绛整理他留下来的笔记,各类外文笔记178册,共34000多页;日札23册2000多页,还有大量的中文笔记。这些笔记共计7万多页——我相信现在谁如果能下到这个工夫,哪怕赶不上钱锺书,也可以揪住他们的尾巴了。

  传奇是由平常堆积出来的

  伟大的人物不是时时口吐不朽“名言”的模具,而是在点点滴滴中能够奉守一种精神并养成一种品格的人。

  还有一次讲到钱锺书的发怒:女儿的功课里有写大字,有几次忙着弹琴来不及写,便把爸爸没有批改的过去的大字拿来充数,头两次侥幸蒙混过关,第三次被钱锺书发现,他大怒,认为女儿弄虚作假是品德问题,并把英语语法书撕了说不再教她读书了。这事情给女儿一辈子警醒,以后不论读书做学问和做人,首要是真诚。钱先生的怒发冲冠也不在人们想象中,因为仿佛他口中吐出的都是幽默睿智的俏皮话,他也会发怒?是的,伟大的人物不是时时口吐不朽“名言”的模具,而是在点点滴滴中能够奉守一种精神并养成一种品格的人。

  钱、杨两位互相欣赏的话也常有耳闻,有时也会让人麻酥酥的,但这样的故事大概也只有印象深刻的杨绛才能讲出:杨绛译完《吉尔·布拉斯》之后,“结集出版前,我求锺书为我校对一遍,他同意了。他拿起一枝铅笔在我誊清的稿纸上使劲打××。我说"轻点轻点,划破了稿纸我得重誊"。他只说,"我不懂",我说"书上这么说的"。他不管,只管打××,把稿子都划破了。我又急又气,但我明白"我不懂"就是没有翻好。我试试重译一节,他点头了。于是我在原稿上又加工一遍,重抄一次。”

  冲女儿发怒对老婆稿子打××的钱锺书显出了书生本色,但这些不是什么大事,不过琐事终于与传奇对接上了,让我们明白传奇也是由这些平常岁月中的平常事情堆积出来的。

  澄明和平淡中更能识得真人面

  杨绛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希望杨绛能够出席新书宣传活动,杨绛却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这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于自己而言或是自谦,或是人的自知之明。但对于传记的写作者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要求,澄明和平淡中更能识得真人面。

  《听杨绛谈往事》中值得谈论的细节太多了,比如把一生心血献给振华女校的王季玉校长、一心为公又自杀身亡的化学教授王崇熙,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出一代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他们都不是被吹起来的肥皂泡,但不能因为没有“吹”他们,我们就忘了这社会中的一滴滴清水。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