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政知局”:军方最高学府为何高规格推介《马背上的共和国》

“坐落在莫斯科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别墅,绿树成荫,清幽而宁静。这里原是沙俄一家贵族消夏的处所,革命改变了它的主人。1928年初,共产国际中国支部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国防大学和中华书局重磅推介的《马背上的共和国》一书从这幅图景开始,瞿秋白、周恩来、王明、毛泽东这些年轻人走向这个政治舞台,他们当时没有想到的是,共和国颠沛流离,将在马背上捱过二万五千里。

十年踏寻 为长征增添史料

10月12日,在国防大学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座谈会暨《马背上的共和国》出版·播出发布会会场播放的纪录片中,出镜的老战士和烈属的影像旁都标注摄录的时间,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

56dd00e1a2def464abae8a94b51b6adf

每一个记忆犹新的当下总会渐行渐远,成为只能追述的历史。他们大多已经离人们远去,旷远的声音反复告诉人们,长征,这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已经过去八十年。

不过,《马背上的共和国》作者、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李升泉在这个问题上很欣慰,他和另外一名作者李茂林用了十余年时间,“抢救”了一批长征史实,他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在逐步丈量的过程中,他确认了1931年至1937年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个角度切入,希望用细节还原一个生动的长征。

一半史料,另外一半是靠嘴问出来,靠眼睛看出来的。这部纪实文学里有大约一半的增量信息,这是靠他利用假期时间重走长征路问出来的,是去每一个现场考察出来的。

“127师这个部队真是可爱啊。”纪录片中,老师长生前接受采访时垂泪难言;面对饥饿,不少战士吃不成熟的青稞死亡,死时胃里鼓起一块又一块,讲述者声音哽咽;蘸着辣椒吃梨,体味革命的酸甜苦辣,艰苦环境里的“玩笑”别有况味……

每一个简陋的会议场景,草地上行进的路线,革命先驱的衣着神态,老百姓的真实反应都通过李升泉的笔触抵达读者。

马背如何载走一个共和国?

那些从莫斯科回来的年轻人,走上了中共政治舞台。故事就从风风雨雨中建立的这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讲起。

1932年10月,赣南山区已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月初的4日至8日,在宁都小源村一座叫作榜山的祠堂里,苏区中央局举行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会议以总结打赣州以来七个月工作为名,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斗争。

“毛泽东让警卫员牵着马,他迈着他那特有的大步,踏着一路落叶走来。一进会场,就感到气氛有些异样,人们用一种让他很难接受的目光看着他。”

一场夹枪带棒的言语过后,毛泽东颇为倔强地“整整衣袖,走出了榜家祠堂。”

书中写道:

“笔者曾经走进榜家祠堂,这里已全然没有了当年的模样,岁月留给我们的已经是断壁残垣了,宁都县党史工作者称中央专门来人调查这个专题。”

李升泉如实记录,他表示,“历史尽管扑朔迷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上被剥夺了军权。”

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除了走已经别无选择”,于是,长征艰难出发,离开苏区,“马背载走了一个共和国”。

毛泽东与弟弟毛泽覃和三岁的孩子毛毛就此分别,此生未再相见;红军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何叔衡留在苏区,他与同窗战友林伯渠话别,把女儿给自己织的毛衣脱下塞在林伯渠的怀里。书里形容:

“这一夜,没有月光,在苏区的大地上,不少茅屋都传出不安的叹息和痛苦的抽泣,人民的感情承受着巨大的折磨。”

对于“马背上的共和国”这一主线的选择,李升泉告诉政知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它成立以后很快就陷于长期动荡和长距离的迁徙当中。当时苏维埃政府“搬家”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家当都驮在马背上,虽然一路扔掉不少,最后还是马背把共和国驮到陕北。

在作者的笔下,细节自述历史。会师后的场景是这样的,万千不易融于一次哽咽。

说着走着就到了会场。这里四面是土墙,墙外几株大树遮着,飞机不会发现。人陆陆续续来了,问候声,说话声,熙熙攘攘一片……

一会儿,天大亮了。几位首长靠前面的桌子坐下。毛泽东头发披着,周恩来更黑更瘦,美髯垂胸,张闻天耷拉的布帽檐几乎遮住近视眼镜,彭德怀的棉衣破了几个小洞,露出白白的棉花,神情严肃……

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开始讲话。他问候大家后,接着说:“从瑞金算起,我们走了十二个月零二天,也就是三百六十七天。……根据一团的统计,最多走了二万五千里,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长征!”

会场上有人领呼口号,“长征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毛泽东声音有些沉重,他说:“同志们,长征我们是胜利了,但损失也是巨大的。一年前出发时的许多同志,我们今天再也见不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八万六千人,现在只剩下不到一万。无数同志永远地留在了这万里征途上,为革命事业捐弃了生命……”

毛泽东的声音哽咽起来,他痛苦得说不下去了……

长征对毛泽东个人来说,也是悲喜交加。长征改变了他的政治命运。离开瑞金时,毛泽东只带了一把雨伞和一捆书,那个几乎是毛泽东的标志的黑色公文包没有带。博古曾放心地认为毛泽东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经失去希望,当然,博古错了,毛泽东很快在形势的推动下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

毛泽东停了好一会儿,抬起手背慢慢地擦了擦淌出眼眶的泪水。毛泽东是一个很坚强的人,那些跟着他上井冈山的人也是第一次看见毛泽东在这种场合泣不成声……

大家被毛泽东的情绪所感染,每个人都回忆起在长征路上牺牲的亲人、战友和自己觉得最可敬的首长和同志,每个人的眼里都噙满热泪……

未回避党和军队内部矛盾

在写到“彝海结盟”这段佳话时,李升泉表示,彝海结盟以后,红军建立了一个彝族游击队,但是红军一走,彝族就把红军留下来的枪给缴了。“这段故事是史料上没有的,我们自己采访获得的实际情况。”

历史并非都有如工笔画般清晰,也非因由际会都可破译。于是,李升泉在文章中写道,“看来,谁也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对果基约达(头领)的评价也不能超越他的地位、环境、条件。”

6fe7c8c95aac67b23c31523850bd8641

现场座谈的军方专家借此表达,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历史,他说,“历史本身就是生动的,如实书写就已动人。可怖的是,历史鲜活却有时被书写者写死。”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史料是鲜为人知的,有一些是过去党史上回避的内容,还有一些语焉不详的,我们希望这本书均给予客观呈现,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一个基本判断。”

历史是过去很多年的事情,一般写历史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字,可读性比较差。而这本书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如何生动反映这段历史,让今天的年轻人爱读并受到教育。

国防大学校长张仕波、政委刘亚洲均力挺这本书。图书由中华书局出版。

刘亚洲评价这部书称,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揭露长征中党和军队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与此前某些长征史书对此讳莫如深形成对比。关于一、四方面军分裂、关于西路军远征河西等,这本书都有详细描述,不仅仅是尊重历史细节,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这需要大史实、大功力,非常难得。

刘亚洲现场表示,甲午战争40年后,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曾经说过,仅仅40年,同为甲午一代人,为什么红军创造了中国千年来不曾有过的壮举,那就是,红军有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精神决定力量,信仰决定命运。

八十多年前的那支军队那个政权,地域不广,力量弱小,被强大的对手围追堵截,在马背上流浪,在血泊中挣扎,但他们始终坚信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正义的,从来没有怀疑将来的世界是我们的,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刘亚洲还在序言中写道,八十年后的今天,天翻地覆,人间改换。但我们所从事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事业,是先辈的遗愿,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伟业。我们前行的路上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困惑,甚至有歧路,此时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历史,去重温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大道,寻找正道。

李升泉表示,回望长征可以发现,最根本的是坚持信仰,为了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一个政治组织要实现自己的信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中需要经过很多艰难曲折。这个过程是需要成员做出自我牺牲的过程。

“军队改革也好,反腐倡廉也罢,都涉及利益的调整。长征能够带给今天富国强军路最基本的一个启示是,为了国家、民族和党的目标,每一个成员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样才能获得团体的最大利益。”李升泉说。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