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郑福田、池莉、臧永清:如何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

郑福田

全国政协委员

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古老悠久而又生机不断的中华文化。”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关于中华文化,他们说,“有自豪感才会有自信”。

如果说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自己文化的认同、熟悉和热爱,那么我们又如何带着这份欣赏和珍惜,自觉自信地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本期我们邀请郑福田、池莉、臧永清三位代表委员,跟我们一起聊聊,怎样讲中国的好故事,又怎样讲好中国的故事。

郑福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星期天夜光杯:看到您一直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与呼,能聊聊这方面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吗?

郑福田:在对非遗“祭火”的一次调研中,我发现因为“祭火”的民俗很古老,内蒙古又非常辽阔,千百年来的传承,导致各地“祭火”表现形式不太一样,所以现在很遗憾,这样一个神圣的古老的重要仪式没有申报成国家级遗产。我想,在审核文化遗产时,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殊性,要克服语言习俗上的障碍,要允许捆绑式申报的项目,内部有所差异,主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凝聚民族文化情感的价值。

通过很多次调研,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守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精神家园。在我看来,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星期天夜光杯:请展开讲讲您刚才的最后一句话。

郑福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正因为有各民族新鲜血液的加入,才得以永葆生命力。

在我看来,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丰富博大、包容性强,各民族文化数千年来分分合合,互相融汇,统一和谐;第二是从未泽斩,生命力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主动吸纳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第三是与时俱进,适应性强。天之于物,春生秋实,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壮大、成熟,从初阳春草到花繁叶茂直至根深树大、果毅实坚,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而少数民族文化则始终是其中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因素,是不竭的活水,重要的源泉。

星期天夜光杯:那我们要如何跟世界讲好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跟讲好当代的中国故事之间有矛盾吗?

郑福田:我想它们是有机一体的。少数民族的故事也是流动的、新鲜的、中国的、当代的。

关于中国故事,一要讲中国的好故事,二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三要好好地讲中国的故事。既要讲社会精英家国栋梁,也要讲平凡的、朴素的、接地气的老百姓的常行日用,讲汉族的,也讲少数民族的,归根结底是要讲健康的、合乎逻辑和理性的。尤其要让外国读者知道,我们不仅关心名山大川,也关心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我们不仅讲惊天动地的建设发展、不光喊口号,也讲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讲他们的快乐烦恼、他们的思绪情怀,他们平凡的生活、奋斗与收获。你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除了韵律、节奏、对仗特别美好,重要的是它们写的都是最朴素的喜怒哀乐、追求期待和由此自然生出的家国情怀。

池莉

全国人大代表

武汉市文联主席

池莉:写好个人的人性,就是中外读者都喜欢的“中国故事”

星期天夜光杯:关注到您曾在本报“夜光杯”上为沔阳的复名鼓与呼,在您看来,旧地名是否关乎我们的历史和传统,甚至文化自信?

池莉:关于沔阳这个地名的恢复,除我以外还有很多人呼吁,当地更是民心所向,这或许是地名的历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的自发行为吧。试想,改掉沔阳,那得改掉多少历史?一个已经形成历史基因、民族灵魂、文化脉络、精神家园的地名,又不碍着谁?怎么1986年一搞撤县并市,就改叫“仙桃”了?尽管30年过去了,沔阳人民从来就没有答应过,无论天涯海角,一听口音,互相招呼,还是说:你沔阳人?答:我沔阳人。因为文字这个东西,与生养自己的土地同为一体,早已造就,你没法答应。

星期天夜光杯:您作为作家,如何理解“中国故事”?您是否跟外国读者和出版人交流过,他们更希望读到怎样的中国故事?

池莉:作家是劳动个体。我的理解是文学就是写人,写个人,写个人的人性。如果写得好,在读者眼中,无论中外读者,想必就是很好的中国故事吧。国外读者当然也是对你写的人感兴趣。

星期天夜光杯:您的很多作品都非常关注现实生活,可以说是对中国社会的精彩白描。最近在进行长篇的创作吗?您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您觉得跟二十年前有什么不同吗?

池莉:长篇小说一直在写,反复在写,这个过程对我重要的是创造的乐趣:如何用几千个方块字,以作家的思想表现人物,而人物,当然在各个阶段,各不相同。

星期天夜光杯:这次两会,有很多人提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您对如何从教育着手,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热爱我们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池莉:我在两会发言关注的是文化教育生态问题:纵向的是我们自己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横向是当代作为地球村所接触的世界优秀文化。我强调的是优秀文化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我们是否科学地理性地逻辑地常识地在营造我们的文化生态呢?我以为这是政府需要纳入思考与具体建设的。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文化教育略显薄弱。国家提倡和鼓励“工匠精神”。但是,目前能够沉下心来做“工匠”的人并不多。我国物质水平的快速发展,使一部分人的“仁者之心”被挤压。年初的时候我写文章调侃说要“成为富人”,说笑而已。富人也没有一个固定模式。若说富人作为阶级,骨子里头应有共同特质,我个人理解,无非还是温良恭俭让。最后一句话管总:人要学好。人一定要学好,才好。

臧永清

全国政协委员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臧永清: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得讲究方法

星期天夜光杯:作为一个老出版人,在您看来,近些年我们的文学创作和出版,有没有讲好“中国故事”?

臧永清:在我看来,近些年的中国文学创作,状态良好。老作家新作频出,文学新人不断涌现,好作品层出不穷。

总体说来,相比于前些年,这些作品讲故事的能力更强,技术更为纯熟,思想含量更重。很多纯文学作品的发行量超过了十万册,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十万册。这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这一方面说明读者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出版者的包装和营销推广工作做得好。我认为,作家和出版人基本完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当然,没有出现《白鹿原》似的大作品,也是近年来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的一个缺憾。

星期天夜光杯:中国故事又好又多,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自信地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臧永清: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出版必须得走出去。出版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载体。这些年,党和政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书展,做这些书展的主宾国,开展经典互译工程等,这些工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客观地说,截至目前,这些工作的效果并不明显。

星期天夜光杯:您觉得关于出版,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臧永清: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一是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制定不同的走出去策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该鼓励国内出版机构去并购当地的出版社,实现出版的本土化,进入当地主流市场。这样,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就会在我们所并购的出版公司的包装下成为当地读者喜爱的读物。而对那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请当地主要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承载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图书。二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世界各地汉学家的作用。这些汉学家,没有例外地,都热爱中国文化,都有推广中国文化的热情。我们要多给这些人以经济上的支持,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去翻译中国作品,去帮我们联络当地出版机构完成出版工作,去帮我们联络当地媒体,做好这些图书的宣传推广。

记者手记

中国故事,也是中国“人”的故事

平时采访,最怕采访对象叙事过于宏大,滔滔不绝却实则空洞乏味。因为鲜活的故事和缜密的细节才是最有嚼头的。就好像热爱诗词的郑福田委员所讲,名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大多因为字里行间渗出的最朴素的情感,最平凡的喜怒哀乐,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今天,当我们想要把中国故事讲好,并且自信地讲给全世界听时,这个伟大的、变革的时代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背景,与时俱进的、和谐统一的中华文明自然也是这些故事最美丽的底色,但中外读者更关心的一定是这个时代里中国“人”的故事,那些人性的、细节的、真实的、不刻意的故事,相信就是好的、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故事。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