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结构、促融合的一点认识

胡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首先,衷心感谢集团组织的香山论坛,给了我们一个充分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之前的活动通知中,反复强调了本次论坛重在对相关实际问题“有考量有解读”,可见今年论坛活动的改进创新,可见集团领导的良苦用心。

近两年来,人音社围绕集团“稳增长、调结构、促融合”的战略方针,坚持严格的出版纪律与导向管理,做了大量的筹划与落实工作。

我们以结构优化谋增长。在音乐图书的理论、作品、钢琴、民乐、声乐等10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了每个板块对应的重大、重点、少儿、院校、市场等9大出版方向,不断致力于新书与再版书、学术性选题与大众化选题、原创性选题与集成化选题之间的合理布局,致力于解决生产与需求的错配,进一步打造特色鲜明、定位精准的产品体系。

我们以出版服务谋增长。通过《钢琴之旅》等培训服务,推进音乐图书向音乐课程的转化,着力打造从国内到国际、从幼儿启蒙到专业进阶的音乐学习课程体系。通过“人音期刊”的赛事服务,推进专业期刊的学术建设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涵括研究、教育、创作、器乐、声乐的学科建设与交流的高端平台。我们还坚持“内容为本、产品为体、服务为王”的理念,努力将“音乐数字出版与发行平台”建好、用好,满足读者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趋势。

我们以提质增效谋增长。我们积极面对音乐教材全面循环使用的政策压力,通过不断开拓新的合作模式、新的配套产品,努力实现教材市场份额和品种规模的双增长。我们认真研究音像出版举步维艰、唱片市场普遍下滑的趋势,抓好重大题材、重要作者、重大影响三个要素,陆续策划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项目,充分发挥了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我们努力突破专业渠道比较单一、营销体系不够系统的瓶颈,调整重组了营销业务,推进全社销售渠道、客户资源、展会营销、媒体营销的统筹共享,营销效率大大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吹响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冲锋号。接下来,我想结合工作重点与难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一是关于版权经营工作。

版权资产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版权经营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做好出版主业、促进融合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    大力加强衍生版权资源建设。我们这些传统出版

企业出了那么多的图书,但其版权拥有期短则3-5年,长则8-10年,不像期刊那样可以长期拥有版权;其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真正具有全媒体传播权、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图书占比较小。这对版权资产产业链的长远规划,对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已经或将要带来不小的障碍。一些欧美国家对专有出版权的界定相对系统和全面,涵盖了图书产品、数字化产品、音像产品、改编产品等衍生权利,而我们目前尚需分别签署不同形态的著作权利,这种风险是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和推动改善的。

(二)    大力加强版权资产的开发运营。传统出版企业的

版权产业链一般还局限在编、印、发环节。是否需要进一步摸清自己的存量版权资产,掌握增量版权资产,更好地推动版权资产的及时入库、动态管理和科学评价?是否需要推进长期闲置或处于未开发状态的版权资产的激活与复苏,通过文字、图片、乐谱、音视频等各类资源的充分整合,为新选题策划提供更多保障,为外向型选题策划提供更多便利?是否需要在传统出版范畴之外,推进版权的深度开发与综合运营,通过对作品租赁、音乐展演、教育培训、代理权销售等多元模式探索,在版权产品的多环节、多层次商业开发方面挖掘潜力?

二是关于出版流程再造。

我个人感性地认识,在出版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新技术的浪潮一直裹挟着出版业。少数同行在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而绝大多数出版社的主体收入还来自传统图书。需要重视的是,图书利润在实体书店和新媒体渠道的双重压力之下,客观上有进一步压缩的趋势,甚至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这表明,正是由于出版社的商业环境、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才一步步地倒逼着我们不得不进行互联网思维下的再造和重塑。

互联网思维应是对出版的市场与用户、销售与生产、产品与企业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义的全新思维。传统出版的基本流程是编、印、发,数字时代的出版模式应最终转型到“采——集——编——传”。采,是多维度地对阅读需求、用户行为进行采集;集,是通过对资源的碎片化、结构化处理,形成资源的规模化集成;编,是通过开放存取的协同编辑系统,完成资源的按需萃取和立体编辑;传,是指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撑下,基于全媒体、全介质、全通道、全设备的内容传播。与此同时,传统出版流程再造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索形成新的赢利模式的过程。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势必要打破思维定势,打破行为惯性,打破路径依赖,按照全新的理念来谋划出版的生产经营服务。有破才有立,有投入才有产出,有牺牲才有胜利,但是又要避免无谓的牺牲。正如谭跃总裁曾提到的,要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既防止用力过猛、又避免不痛不痒。旧的模式不是长久之计,新的模式不是唾手可得,难点在于出版社是否真正拥有足够的有价值的资源,是否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和过人的营销能力,是否为新旧模式的衔接做好了应有的心理准备、人才储备和经济储备。我认为,相对于出版融合,目前融合出版更适合传统品牌出版企业的现状:前者相对被动,由外而内地倒逼变革,使得出版企业可能因此长期受到裹挟;后者相对主动,由内而外地主动重塑,有利于出版企业真正推进供给侧改革,真正面向市场建立以编辑和营销为中心的治企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还需要不断以优秀作者、优质作品为中心,进一步加大版权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多形态的版权“蓄水池”,为融合发展打好坚实的产品基础;还需要不断推动内容与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的嫁接、融合、转化,进一步推进内容的多媒体、多形态、多维度表达,为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努力探索。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从而建设和健全具有中版特色、中版品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模式,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