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给孩子们讲“中国文学经典”,谈何容易!

三联书店推出的这四册《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是侯会教授“讲给孩子们”的一套解读中国文学史及经典作品的系列读物,全书涉及到四五百位文学家,近千篇(部)经典作品。我作为一个“老小孩”,也从头至尾浏览一过,非常喜欢,深有开卷获益、不忍释手的感觉,特别是阅读中获得的轻松、愉快,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给孩子们讲“中国文学经典”,谈何容易!中国文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要“讲给孩子”听,既不可挂一漏万,又不能如前人大作之条分缕析、洋洋洒洒,那深浅、详略的“火候”,是最难掌握的。

侯会先生撰著此书,有一个很明确的“意图”,即“把孩子们在课堂上拾取的(有关中国文学的)零珠碎玉,穿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项链。”(见第一册《写在前面》)因此,全书虽然是以作家、作品的“个案”为主体,但同时却鲜明地贯穿着一条“史”的线索。全书没有“编”“章”等叠床架屋的复杂结构,而径以一百三十九节从“远古神话”讲到“张爱玲”,使五六百位作家、千余篇(部)作品,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都有着确定的“位置”和各自的光芒,从而展示出各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毫无疑问,那条“闪闪发光”的“项链”,已经佩戴在无数可爱的孩子的心中,并将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

QQ截图20180307112407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全四册)

侯会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2月刊行

讲中国文学经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有如巍峨高峰的大家、巨人,由于历史上已有着足够的研究,老少读者大抵耳熟能详,讲起来,似乎还有某些方便之处。相对而言,在某一时段形成的“群体”“流派”,却是不太好讲的,特别是要“讲给孩子”们听的。而侯教授的这部著作里,对这个难题却处理得非常好。书中于第二十三节讲了“曹丕曹植”之后,以连续三节的文字,讲述了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以及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这一大堆文学家,虽然实际上历时并不久远,但在政权叠变的背景下,群体与个体交错,风格与成就各异,是很难在极有限的篇幅内给孩子们讲清楚的。侯先生的办法是,既阐述某一群体的普遍性及其特点,更在比较中突出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家。

关于建安七子,在介绍了建安风骨及七子概况之后,则重点讲解陈琳及王粲。如果我们的孩子们真能对王粲的《七哀诗》《登楼赋》有一点理解,那么,就可以说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所谓建安文学的“味道”了。有趣的是,书中还和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说:“别以为建安文坛只是男人的世界,还有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呢,名叫蔡文姬……”于是又介绍了必须介绍的她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关于竹林七贤,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虽然后世把这些作家视为一个群体,但实际上“七个人并非铁板一块”。基于这样的认识,而选择了阮籍与嵇康作为代表,加以重点讲述,因此,在涉及嵇康与山涛“绝交”的问题时,则毫无突兀之感。我以为这一节写得非常好。

至于太康文学,则理所当然地以左思为代表,并突出介绍了他的八首《咏史》诗。对于“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一首的讲解,虽然文字不多,却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在讲到左思《三都赋》时,还特别介绍了“洛阳纸贵”的典故,更增加了阅读的兴趣。而这一群作家中,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位,当是陆机。所以,书中也特别介绍了他的《文赋》。总之,仅以以上三节为例,已可看出,这套《中国文学经典》在处理较为复杂的文学现象时,是做得非常好的。

讲述具体作家作品,当然要着力于大家、巨人,如屈子、李杜、苏辛……书中对此皆安排了适当的篇幅,作了恰如其分的讲述。而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姑且称为二流的作家作品,也同样有很精彩的讲解。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晚唐“小李杜”的文字。比如对杜牧,作者写道:“杜牧的诗,以绝句最为出色。短短四句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浸透着丰富的感情;有的则展现了优美的意境,蕴含着深沉的感慨。”于是,一口气选讲了杜牧的六首绝句,都讲得好!讲“东风不与周郎便……”时指出:“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机遇。如果没有机遇,才能和抱负又有什么用呢?这正是杜牧心中的隐痛和不平!”书中还以适当的篇幅,讲解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并予以高度的评价,指出:“‘六王毕,四海一’这开头六个字,就是一部战国史,可谓一字千钧!”在进一步分析之后,认为杜牧的“这样雄健的笔力,没有第二个人可比。”在本节最后,作者写道:“杜牧文采出众……甚至有人称他是‘唐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后第一人’!”显然,这样的讲述,无疑会引起孩子们极大的求知热情。而我也似乎感觉到,侯先生的内心深处,对杜牧有着特殊的理解和喜爱。

对“小李杜”的“李(商隐)”,作者给与的定位是“晚唐诗杰又一家”——非常准确。李商隐,毫无疑问,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作家。《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共收录义山诗六百零九首,他的创作无疑是对中国诗史的重大贡献。是的,后世对义山诗的评价确有异议,如谓其诗“隐事僻义”,引起诸家对其“《无题》诸篇,穿凿尤甚”,连《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直言“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但义山诗之成就,却是无法否认的。书中特别强调,七律是“李商隐写得最拿手的”,并举出实例,论证了对杜甫的继承。这一点很重要!“善学老杜”,是义山七律的一大成就,明朝人就曾指出,义山“升少陵之堂,而入其室矣!”而杜甫,正是古今公认的写七律成就最伟大的诗人。

每当提及李商隐时,人们就会立刻联想起很多感人肺腑的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侯先生在书中对这些令人刻骨铭心的作品都有精微的讲述。而对《锦瑟》的赏析,更指出“这是古代诗坛上最著名的一首‘朦胧诗’”。凡此种种,都会引发孩子们更深入地去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美。

中国文学,自然以诗词文章为主干。但宋元以降,叙事文学蓬勃发展起来,戏曲小说,亦成“一代之文学”。就小说而论,更成为明清文学成就最高的品类。本书在第七十九节讲解《三国演义》时,以一段简捷的文字讲述了诸如白话小说、章回小说、世代积累、四种类型、四大奇书等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分析。

讲《三国演义》,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了“鼎足三分”的态势,进而对所谓“三奇”或“三绝”的关羽、孔明、曹操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可贵的是,书中的论述,不是一般的人物分析,而是引导读者从文化意义上去理解关羽的神化、孔明的神奇以及曹操形象所体现的“尊刘贬曹”倾向的实质。是的,这些问题,都是《三国演义》研究的大题目,在本书中不可能深入阐释,但以浅显的语言讲给孩子们,给以启发,我以为是完全必要的。

另一部名著《水浒传》,应该是很多孩子都非常熟悉的。侯教授是著名的水浒学专家,他在这里给孩子们讲的,我觉得有两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选择了宋江、林冲、杨志、鲁达、武松等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与讲《三国演义》讨论“三奇”不太一样。因为,既然把《水浒传》确认为“英雄传奇”类作品,那么就必须讲解、分析、欣赏一系列英雄人物的“传奇性”,这正是作品本身的性质、类型所决定的。二是讲解了很多孩子读《水浒传》时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即“诏安”与“忠义”。是啊,如此轰轰烈烈的一次起义,为什么最终竟然“全伙受诏安”了呢?在这里,我愿照抄第八十二节中的一段原文,以提醒读者关注:

宋江……终于率领义军接受了朝廷的诏安。有人因此批评宋江是葬送起义大业的罪人。其实他不知道,“水浒”故事最早是在南宋时创作、流传的,那会儿正是宋金交战的岁月。由于外族入侵,许多汉族造反者纷纷接受朝廷招安,改成“忠义军”,调转枪尖跟女贞人作战。一时之间,接受朝廷“招安”成了顺应民族大义的历史潮流。《水浒传》渲染宋江受招安,大约便跟这一历史现实有关……

我想,侯先生的这一段从历史背景出发的讲解,一定能为孩子们“解惑”了,并且也启发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让我再说一遍:给孩子们讲“中国文学经典”,谈何容易!侯先生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在这套书中把极复杂的问题,讲清了,讲活了,条理清楚,语言活泼,做了一件大好事!是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必须“从娃娃抓起”!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