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评论家雷达逝世:他是新时期文学的见证者、评论者、参与者

60a011bb-01ac-429f-82a9-3de5092681f1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3月31日下午在北京病逝,享年75岁。

雷达,原名雷达学,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论文集《民族灵魂的重铸》《思潮与文体》《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等十五部、散文集《缩略时代》《雷达散文》《皋兰夜语》《黄河远上》等多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多部论著和多篇论文如《灵性激活历史》《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当前文学症候分析》等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钟山》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散文《梦回祁连》获首届孙犁散文奖,散文《依奇克里克》《蔓丝藕拾》《王府大街64号》分别获全国报纸副刊银奖、中华铁人文学奖、《中华文学选刊》奖,并有多篇散文入选《中华百年经典散文》。独立主编或共同主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库》《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等大型图书。

雷达是贯穿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当代重要批评家,是新时期文学的见证者、参与者。他对文学评论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与责任,新时期文学之初,雷达就表现出了他独有的敏感,他往往能对新的文学现象和潮流做出最及时的反映。雷达从新时期一开始,就抵制了那种从作品中抽出政治结论的武断评论,而是从艺术规律的要求、从美学观点的要求出发,对作品进行有说服力的艺术分析。他的评论不是从抽象的观念出发的,而是从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心灵的实际出发的,富有现实的和生活的气息。雷达提出过“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才是新时期文学主潮的观点;最早发现并评述、归纳了“新写实”的思潮。

业内称雷达为“经得起批评的”评论家,除了以文学评论著称,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

近年来,雷达在文艺报开设“雷达观潮”专栏,他曾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是要力争做到思想尽量不老化,甚至要有锋芒;要求自己决不炒冷饭、说套话,要使这些文章密切结合创作实际,提出一些真问题、新问题,如“长篇创作中的非审美化表现”“代际划分的误区”“文体与思潮的错位”“乡土中国与城乡中国”“文学与新闻的纠缠与开解”“‘非虚构’的兴起”“今天的阅读遇到了什么”“文学批评的‘过剩’与不足”等。这些文章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雷达观潮》一书,这是雷达生前最后一部著作。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雷达在文学批评中如同地平线、如同海岸线,对我来说,无论走得多远、游得多深,抬头看,雷达在前边,回头看,雷达在岸上,这时,心里是踏实的。”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