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书博会模式变迁见证中国书业改革开放40年

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肇端于1980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书市,是改革开放在出版领域的产物;2006年8月中央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书市被列入重点支持的展会之一,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2007年4月在重庆市举办的第17届全国书市正式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一直沿用至今。一路走来,书博会的嬗变不仅体现在更名上,更体现在内涵与外延的扩大上。近40载风云际会,作为中国书业三大盛会之一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堪称书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读者需求催生集中销售书市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读书断乳期”的读者求知若渴,品种不多的文化产品一时间供不应求,出版人便尝试以书市的形式,集合全国图书产品于一地销售,1980年首届全国书市应运而生。此届书市在北京举办,共设17个展销处,有107家出版社、1.3万种书参展,10月7日~21日的半个月里,接待读者76万多人次,图书销售金额377万多元。有读者留言:“希望年年有好书出版,希望年年有繁花盛开的书市举行”。

时隔9年后,全国书市于1989年“重出江湖”,第2届、第3届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早期的全国书市更多的是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重在解决面向读者的购买通道问题,充分促进了出版社与书店的直接交流,搞活了相对平静的图书市场,推动出版业迈出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1991年8月第4届全国书市移师广州,改变过去以销为主的单一形式,首次实行展、销、订、批相结合,变单一功能为多种功能。1992年10月在成都举办的第5届全国书市,参展出版社覆盖全国,接待进场读者破百万人次,总成交额破亿元。第6届全国书市1994年10月在武汉举行,书市首次设置精品展示厅,首次设置期刊馆,首次推出电子出版物的展销活动,展示了各地出版繁荣的盛况。

读者持续攀升的旺盛的购书需求,加之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角色、文化背景,使得1996在深圳举办的第7届全国书市销售呈井喷之势,也因此成为当年行业亲历者难以磨灭的记忆——为期10天的展销时间里,共卖出价值2170万元的图书,销售额打破了历届书市的纪录。当时人山人海的购书场面,只有深圳1992年排队买股票的火爆程度可与之相比。

此后几届全国书市以每年一届的频率,先后在长春、西安、长沙、南京举办,基本上以图书展销为主,展销的图书品种、成交额、接待人数都呈持续上扬趋势。

辐射效应助力行业展会 转轨区域文化盛会

全国书市交易功能的弱化始于2001年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12届全国书市。当时,原新闻出版总署重申了“全国书市全国办”的方针,要求不要与往届书市比订货码洋和销售数量,而要比创新、比开拓、比质量、比贡献。此届书市将主会场和几个分会场设置在云南省的文化发达地区和著名旅游区,体现了云南借全国书市推动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繁荣,同时拉动当地旅游、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至此,全国书市的订货交易功能逐渐减弱,其定位开始由行业展会向区域文化盛会转变。

通过举办地的申办激发区域市场文化活力,与举办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可谓转轨后的书博会的一大特色。综观近几年的书博会,与举办地本土文化结合得越是紧密,书博会达到的效果越好,对城市的宣传效果也越好,而很多城市当初申办书博会就是看中了这一特色。

如在海南举办的第23届书博会,彰显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将海岛文化、黎苗民族民俗文化、生态环保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突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业内人士认为,书博会作为出版盛会,如果能与承办地的城市文化相结合,把这一时间性很强的文化活动部分转化为空间艺术,强化当代出版文化与当地文化建设的和谐统一,立足于承办地的文化积累,是很有意义的。如摆放与当地出版文化历史相关的城市雕塑、建设出版主题园区等项目,可以由出版单位捐资建设,为举办地营造出书香社会的氛围。这些活动贴近读者,普及出版文化,倡导高雅的社会文化,体现出当代出版业注重文化积累、文化选择、文化传承的社会形象,也会在最广大的读者中增加出版单位乃至出版行业整体的美誉度。这些活动更是书博会的延伸,对承办城市的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博会对主办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每一届书博会的成功举办,都是一次对中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促进、对出版界最新成果的检阅,对推动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给参与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顺应时势 打造全民阅读强力抓手

2006年世界阅读日前夕,由中宣部、原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委共同倡导并发起了影响深远的全民阅读活动。在2007年第17届全国书博会上,将主题定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和谐文化”,这也是“全民阅读”首次鲜明地出现在书博会主题中。书博会收获的不仅仅是销售额的增加,还点燃了全民阅读的热情。

此后,全民阅读成为书博会的主线,从河南郑州、山东济南、四川成都、黑龙江哈尔滨到宁夏银川、海南海口、贵州贵阳、山西太原、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无不如此,打破了“业内搭台、业内唱戏、业内看戏”的旧格局。

从第18届书博会开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发起读者大会,以互动的方式创造全民阅读的广场效应,打造阅读嘉年华,成为书博会的一大品牌活动,丰富了书博会的内容,还点燃了更多人的读书热情。又如2017年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主题是“承燕赵文脉启盛世书香”,既体现了主办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彰显了全国书博会持续推进全民阅读的任务主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出版产业的变化,书博会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从图书销售、行业交流,向展示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打通出版全产业链等方面拓展,已成为展示出版业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促进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推动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大潮对出版行业的影响有目共睹,书博会顺应潮流,融入“互联网+”概念,呈现出线下体验和线上购书的新模式。比如在第25届书博会上,重庆出版集团推出O2O展馆的“现场体验、线上购书”模式,参展的278种新书,每种现场仅摆放1~2本,每本图书上都贴有专属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下单购买。网购图书既能避免排队付款和自提的麻烦,更能享受价格优惠,还能实现网上读者购书经验交流共享,因此越来越受到读者尤其年轻读者的青睐。

22年后重返深圳 再举销售大旗

时隔22年后,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重返深圳,即将于2018年7月19日开幕。1996年11月8日,第7届全国书市在新落成的首座深圳书城开幕的盛况,仍让许多书业“老人”津津乐道。

记者从第28届书博会组委会获悉,本届书博会按国家新闻出版署“展销结合,双效统一”的要求,大幅提高出版物销售比例,将组织23万种、近百万册图书在主展馆开展8折销售,成为近年来首次实现整个展会期间均面向市民读者进行销售的展会,这个创新举措也成为本届书博会的最大亮点。同时,在深圳市民家门口的五大分会场——深圳书城罗湖城、南山城、中心城、宝安城、龙岗城,也将组织大量的主题书展和阅读活动,统一开展8.8折让利销售活动,力争办成“家门口的盛会”。

第28届书博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曹宇表示,出版物展销是书博会的核心内容,是为市民读者提供文化福利的重要环节。本届书博会侧重打造便利的参与条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展优惠的销售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市民的阅读文化需求,激发市民参与书博会的热情,让他们真真正正走进书博会,进一步展现我国出版业的新境界与新担当。

既展又销,是回归,亦是创新。通过书博会发动零售、团购市场,成为书博会最具实效的成果,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充分体现。能否再现1996年时的购书盛况,也成为各界新期待。

常办常新是书博会成功的动力源泉。比如从历届书博会变化中可以看到,以出版传媒集团为主体的书业整体品牌展示越来越专业化,从展位设计、活动策划到媒体宣传、整体造势都逐步形成规模,影响力也日益强大;又如呈现出民营书业从半地下状态到浮出水面,其标志就是第20届书博会设置了3个展馆的民营书业展示区,民营书业在全国大型图书订货会上首次有了一席之地,被业界看作是中国书业的破冰之举。未来,书博会的模式仍会动态调整。随着出版产业链的打通,链条上相关产业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愿意来书博会参展的各类文化企业、技术公司将越来越多。

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的书博会,从骡马大市到高大上的全产业链展示,再到全民阅读的推广利器,书博会模式发生了各种变化,经历了螺旋式上升,既是对中国书业每年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又是改革开放为我国出版业带来发展成就的真实缩影。改革开放成就了书博会,书博会也是中国出版业的有力见证。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