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开幕。书博会期间,《三联生活周刊》旗下新媒体平台“中读app”在现场举办“声音里的文化中国”系列活动,8月21日下午,中读APP负责人李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耿硕以“声音里的文化中国”为主题首先展开了一场对谈。
bibf现场“中读”app体验区
作为《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知识付费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APP,中读于2017年正式上线,进入知识付费领域,开启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知识升级之路。转入中读APP之前,李菁曾是一名资深记者,从纸刊时代的记者,到现在的新媒体业务负责人,这对李菁个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在她看来,媒体融合是杂志的一个选择,到了这样一个关口,如果传统媒体不做转型,只依赖既有的读者,肯定是没有未来的,目前中读就在做这样一个创新。目前,她也在APP上开设栏目,用声音分享对当下最新热点的看法,进行最轻松的知识解读,以前用笔、文字来记录事件,现在在文字之外,李菁也学着用声音来表达观点、讲述文化中国。
作为考古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耿朔也有相同的感受,耿朔目前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埋头在考古调研、学术研究的一线,但耿硕却不想把自己困在三尺讲台。在工作之余,耿硕热爱旅行和写作,已寻访国保单位900多处,并长期为媒体撰稿,2015年出版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作为一个院校学术工作者,如今耿朔也尝试通过多元渠道向公众传播他的研究。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中,作为“国宝守护人”,守护六朝艺术代表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六朝的艺术。同样,他也在中读app上开设了《有温度的六朝史》音频专题,结合多年实地考古经验与艺术美学学习背景,通过66分钟、8节课程的讲述,为听众展开一幅六朝“衣食住行”面面观的市井画卷。在他看来,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作为青年学者,既要写出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也要为大众的知识普及做贡献,而现在,声音是一种非常好的传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