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声音里的文化中国:三联中读探索媒体融合与知识生产新道路

8月21日,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开幕。书博会期间,《三联生活周刊》旗下新媒体平台中读app将在现场举办“声音里的文化中国”系列活动,当天下午,《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李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耿硕以此为主题首先展开了一场对谈。

作为《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一款知识付费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APP,中读于2017年正式上线,进入知识付费领域,开启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知识升级之路。

eca9-icqznfz8799325

李菁介绍中读app将推出的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李菁,现在是中读业务的负责人,在转入中读之前,李菁是周刊的一名资深记者,2001年5月入职《三联生活周刊》,到如今有着十几年的一线采访报道经验,很多看《三联生活周刊》的人,都会对其中的《口述》栏目印象深刻,李菁正是这个栏目的主持记者。

从纸刊时代的记者,到现在的新媒体业务负责人,这对李菁个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在她看来,媒体融合是杂志的一个选择,到了这样一个关口,如果传统媒体不做转型,只依赖既有的读者,肯定是没有未来的,目前中读就在做这样一个创新。现在,李菁也在中读上开设了《今日菁选》音频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李菁用声音分享对当下最新热点的看法,进行最轻松的知识解读,以前用笔、文字来记录事件,现在在文字之外,李菁也学着用声音来表达观点、讲述文化中国。

b09d-icqznfz8800770

李菁与耿朔对谈

同样,耿朔作为考古学博士、艺术史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埋头在考古调研、学术研究的一线,但耿硕却不想把自己困在三尺讲台。在工作之余,耿硕热爱旅行和写作,已寻访国保单位900多处,并长期为媒体撰稿,2015年出版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

作为一个院校学术工作者,如今耿朔也尝试通过多元渠道向公众传播他的研究。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中,作为“国宝守护人”,守护六朝艺术代表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让更多的人了解六朝的艺术。同样,他也在中读app上开设了《有温度的六朝史》音频专题,结合多年实地考古经验与艺术美学学习背景,通过66分钟、8节课程的讲述,为听众展开一幅六朝“衣食住行”面面观的市井画卷。

在他看来,公众对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作为青年学者,既要写出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也要为大众的知识普及做贡献,而现在,声音是一种非常好的传递方式。

不管是李菁还是耿朔,他们有着丰富的世界游历走访经验,比如两人都曾去到过耶路撒冷考察,这赋予了他们世界的眼光和视角,把中国放在国际的坐标轴中来解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

中读不仅仅是《三联生活周刊》转型与媒体融合的起点,同时也是出版业未来发展方向与知识传播的尝试,这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中读APP继承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人文气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人文知识。我们能否给一本杂志或是一本书增添更多的功能?能否在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否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如既往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知识内容?我们还能为中国的阅读做些什么?希望通过对传媒、出版与知识生产这三者之间跨界融合的探索,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能够为以后的知识生产找到一条全新的道路。

责任编辑:An Junyang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