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70年不忘初心 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华书店总店《国际出版周报》隆重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中宣部和中国出版集团等主管单位领导,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等行业协会领导,出版发行单位领导以及文化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为特刊撰稿,全面系统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发行和图书馆等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与辉煌成就,以新的视角探讨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新机遇、新思路、新举措。

1

70年不忘初心

阔步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励精图治,从经济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创造了无数奇迹。7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文化领域各项事业和产业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更好满足,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以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

70年不忘初心,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新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崭新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了大批优秀出版物,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战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文化工作进入了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阶段。党的十四大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了经营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文化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党的十五大专题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指引下,以企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重点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开始破题,文化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快车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造中国精神,促进文明互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批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国声音、培育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2018年,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分别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电子出版物8403种,发行量2.6亿张。出版规模名列世界第三,“出版大国”当之无愧。

70年来,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文化馆站44464个,博物馆4918个,分别为1949年的57.7倍、49.6倍和234.2倍,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60多万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国,成为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从单一的广播媒体发展到今天具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70年不忘初心,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迅速崛起。7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巩固传统文化产业模式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技术进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文化多元生态的融合共赢,文化产业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新中国成立时,出版业还是“铅与火”的时代,主要以纸媒为主。1985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研制成功。1987年首张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问世,中国出版业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中国出版业进入“数与网”的崭新时代。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超过传统出版。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新业态势头强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突飞猛进。出版业态融合持续深入,经历了“从纸到屏”的海量承载的跨越,深耕内容价值,形成全媒体产品矩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细分化、多场景化的内容需求。

70年来,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产业链从传统的书报刊逐渐扩展到动漫、游戏、音乐、广告、数据库等多个领域,正加快向精品化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人民群众的关注点逐渐回归文化价值本身。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教育、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抖音等短视频直播、知识付费等新兴文化业态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同比增长8.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70年不忘初心,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激发了创新活力,释放了发展潜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私营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等文化事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发行领域率先改革到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出台,确立了文化市场的主体地位,文化领域的改革始终与我国的改革步伐同进。1983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推动出版社面向市场实现体制转轨。1984年6月,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将出版社定性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出版发行单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增强,出版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出版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1988年5月,建立“社长负责制”,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出版单位集团化发展逐步推进,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出版物定价体系和市场调节的版税稿酬制度。1997年,国务院颁布《出版管理条例》后,出版单位内部实行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央全会第一次就文化体制改革专门作出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作出了重大判断,出版业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加快出版强国建设步伐,从体制机制上释放文化企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企业发展质量,完善文化消费等体制机制,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70年来,中国文化在体制机制上适时改革、破除障碍,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球化发展相适应,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激发了文化企业自主经营创新活力,释放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潜力。2018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万家,从业人员为84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和3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70年不忘初心,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70年来,中国文化经历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发展历程。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开始用英、法、俄、德、印度尼西亚、阿拉伯、世界语等7种文字编译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但规模不大,发行量也很小,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精品图书走向世界市场,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立体窗口。文化企业以海外投资、建立分支机构、入股国际出版机构、建立海外出版单位等方式,拓展国际出版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文化“走出去”。从加入国际出版组织、国际版权公约到成为国际图书展主宾国,出版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国际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从版权引进国到输出国转变,输出品种、数量、规模不断提升,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进入了更加开放和以引资合资为主要特征的探索阶段,先后成立一批中外合资文化企业。2003年-2012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进入以走向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主要特征的开拓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2013年-2018年年均增长2.4%,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2019年8月,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书为桥”,成果丰硕,95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家出版商参展,国际展商比例超过60%,其中“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30个,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5996项,举办1180余场文化活动,参观人数达32万人次。

70年来,中国文化以国际表达方式、本土化合作战略在全球“坚持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大批反映中华文化精神内核和介绍阐述当代中国气质的名家名作走入国际主流市场,努力为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中国道路丛书”“国家治理丛书”等系列图书“走出去”,与海外读者分享中华文明学术成果及现代化发展经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影响力不断扩大。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国家工程,推动中国文化高质量“走出去”。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丰富。中国正积极探索新技术驱动下的文化对外交流,让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国智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创新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打造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第一动力,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队伍建设,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繁荣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我们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向全球展示中华民族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戴佳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