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蕴。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立于上海,1954年迁到北京,已有122年的历史。本期新华访谈邀请到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针对老字号的传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等话题畅所欲言。于殿利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出版人的使命,就是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见证历史:《华英初阶》《辞源》出版
商务印书馆122年间出版了包括《辞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语词典》等很多著名图书。目前商务印书馆有20个部门,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9家,员工近700人。近几年,商务印书馆年均出版图书近2000种,连续多年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名列前茅。
商务印书馆出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华英初阶》是一本教国人学英语的书,出版于1898年。那时中国的国门已经被打开,“洋人洋货洋知识洋思想”已经开始进入。要让国人熟知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就要学好英语。这本书出版后,中国才有了供中国人学英语的字典。
另一件事就是《辞源》的出版。《辞源》的出版是为了用汉语和汉字来保留中国人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当时商务印书馆提出一个口号:“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辞源》的编撰过程非常艰难,主编陆尔奎在最后八年多的时间里积劳成疾,致使最后双目失明。《辞源》到现在大的修订有两次,每次都是动用两三百名专家、耗时十几年才完成。
16字企业宗旨: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
近些年来我们把商务印书馆创立时“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八字使命转化成新的企业宗旨:“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
服务教育。出版离不开教育,教育也离不开出版,甚至出版本身就是在做教育,服务教育是基础。
引领学术。这四个字是经过非常认真激烈地讨论确定下来的。学术的、文化的建设需要引领,最终也要服务人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发展。商务印书馆应该担当起引领学术的职责,用出版作品的方式回答一个个时代课题,引领学术往前走。
担当文化。国家发展的一个根基是经济,另一个根基则是文化。经济作为基础只能保证一个共同体存在,而文化作为另一个根基保证你作为“你自己”存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保证中华民族自身的存在,这是我们民族尊严和人格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独特的认知、价值判断,所以文化需要有人担当,需要有人做。
激动潮流。我们最高的理想和追求是用最先进的知识、最先进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出版人熟知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只是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和文化蕴含的思想,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力量。用一句话来概括出版人的使命就是:用思想推动社会进步。
宁可多花成本,也要迈出真正的数字化这一步
商务印书馆是从无到有的,创立时它的基因就是面对全部陌生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所以不惧怕任何新的东西,甚至喜欢新的东西。商务印书馆凭什么走过了120多年至今还呈现向上的趋势?它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面对新的数字技术、媒体融合,我们的担忧只是一闪而过,新技术从来都是任何产业赖以发展的手段和工具。真正的挑战只有一个: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习惯了用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思维、传统的技术从事传统的产业。挑战来自于此。
在这样的理念下,经过多年摸索,商务印书馆确立了三大产品战略:第一,纸电同步出版。从2014年开始,出版一本纸书时,电子书同时上线。电子书的销售收入一直都非常少,但是为了能够实现纸电同步就必须放弃传统的排版方式,采用全新的、支持数字传播的各种产品形式。这个成本比传统排版贵了很多,而且并没有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因为这是媒体融合的基础,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宁可多花一点成本,也要迈出真正的媒体融合、真正的数字化这一步。
第二,专业数据库。电子书从根本上来说为什么卖得不好?因为它与纸书只是载体不同,它的内容本身并没有创造新价值,所以另外一个产品就呼之欲出:专业数据库。专业数据库是将某一类的书结合在一起,首先它比一本书增值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的主题检索功能。有了主题检索功能,一键就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专业数据库最能体现数字技术魅力、又能将传统内容实现真正的价值创新,非常有前景。
另外,我们正在打造两个大的知识服务平台:一是语言知识服务平台,这是基于我们已经出版了那么多种汉语语言工具书,还有80个语种的语言工具书,以它们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二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知识服务平台,今年年内都可以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