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高韧性社会》如何构建高韧性社会

3月19日,中国出版集团旗下中译出版社与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京联合主办“构建高韧性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暨《高韧性社会》新书发布会”,探讨不确定时代如何应对危机,构建高韧性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高韧性社会》作者周园,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韧性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刘伟平,中译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乔卫兵等嘉宾就如何打造高韧性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主旨发言与致辞。

《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危机的八种能力》提出了“高韧性社会”的概念、应对危机的五个关键阶段以及八种核心能力。在书中,作者着重阐述了危机识别、快速反应、抗压恢复、变化创新与布局未来五个阶段和提前预警、敏捷响应、指挥协作、动员沟通、分散缓冲、多元包容、融合创新与平衡致远这八种能力,并结合国家、企业、组织、社区乃至个人等不同主体,论述了如何打造社会韧性、城市韧性、组织韧性和个人韧性,为我们提供了应对不确定性危机的解决方案。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保持韧性,如何打造高韧性社会,对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企业成功转型与增强个人心理承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十四五规划”开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岩在致辞中表示,在刚刚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再次提到中国经济有坚强的韧性。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未见根本好转。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起探讨如何打造高韧性社会,应对不确定性危机,实现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时代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立高韧性社会的目标,高韧性社会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并行,互相促进,对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十四五”规划开局工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一鸣认为,要将高韧性社会与高质量发展结合在一起。2020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新冠疫情、全球经济的衰退以及美国的遏制三方面的冲击,尽管疫苗的接种已经在进行,全球经济也有复苏回暖的迹象,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仍然存在且严峻。他提出,增强韧性的关键在于:(一)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二)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三)有效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四)持续完善社会治理,继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五)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六)加强风险能力管理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七)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通过这七个方面的努力,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强化建设国家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滕泰认为软价值提升创造新需求,金融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与财富创造的方式需要高韧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从金融市场的视角,回顾了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滕泰认为,金融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与财富创造的方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我们的社会面临的极高的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出“韧性”的特殊意义。目前依旧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用软价值提升创造新需求,通过供给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扩大中等群体收入;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加大本土的科技研发和供应能力,积极应对复杂的不确定性及来自内部外部的挑战。

王文认为,纵观历史,与其他已经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崛起是崛起难度最大的国家,来自气候变化、环境因素、意识形态、和平发展、老龄化、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和压力都制约着中国的崛起。基于此,他提出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一)继续加大改革力度,释放中国人的劳动生产率;(二)超越技术掣肘,改变“卡脖子”现状;(三)深化全球拓展,不因为人口优势的“占市”而自傲,以全球视野看待中国的发展;(四)坚持代际的奋斗,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唤醒民族奋斗的激情,打好这场“持久战”。

《高韧性社会》作者周园表示建设社会、城市、企业与个人的高韧性。周园认为,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与众不同的独特道路,这种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应该被更好的传播。她希望通过这本书,将书中的理念和案例跨行业跨区域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启发更多的人,催生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想法。特别是对于个人该如何建设“高韧性”以应对巨变和危机,她指出,个人可以持开放包容的价值观,统一家庭、团队的力量,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理解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关注和平衡多方的利益;同时还要注意不断创新、坚持学习,以可持续发展的心态,促成大家的共赢局面。

座谈环节中,嘉宾们围绕《高韧性社会》进行面对面研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认为,疫情将世界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个层面的分化愈演愈烈,恒者恒强,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大政府”“数字化”“不平等”等可能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的特征,韧性已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刚需”特质和能力。随后,嘉宾们就“全球价值链重塑”“美国1.9万亿美元救市所带来的未来影响”“来自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三个议题进行了座谈。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韧性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刘伟平从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环境,城市中的人这三个维度出发强调生态的韧性,重申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陈晓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