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如何利用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出版集团是这样做的

10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数博会的主题为落实数字化战略,开启十四五新篇。主论坛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发表了关于科技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主题演讲。现将发言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1

李岩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科技赋能,欣会逢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五个方面:

深入学习习总书记

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一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特别是良渚文化的发现更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一再强调,我们的中华文明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且有充分详实的文献记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考古工作有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指出我国要重视考古,重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要解决“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文献层面的考古依据。

二是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观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做讲话时提到的重要观点。2017年1月中共中央出台相关文件,提到了传统文化的“两创”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要大力倡导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今天想讨论的主题,一个是一脉相承,一个是“两创”。

坚守主业

出版传统文化精品力作

首先是古籍整理工作。关于古籍,我国最大的特点是文献传承有序,有充分历史文献的记载,集聚了大量古代的文献,数量一直用“浩如烟海”一词来描述,是其他国家和文明都不具备的,是独一无二的。我国古籍散落在全球各个地区,北美和欧洲有很多机构收藏中国的古籍,并为此形成了专业的团队和学会。比如北美五六十家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很多汉文典籍。我们从古代开始对文献进行整理,更准确地应该说是从先秦开始,从孔子《论语》对先秦思想的整理开始。现如今古籍整理也成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全国成立了20多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以及50多所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所,这样庞大数量的机构和专业人才正在从事这项工作。

2

这项工作显著的特点是工作量很大。较突出的古籍整理工作是中华书局组织的“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订工作,包括《资治通鉴》等。还有两项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国家工程,一个是《永乐大典》的收集,目前这部大书散落在全球各地;另一个是《敦煌文献》的重新整理。

其次是传统文化大众化出版传播。传统文化大众化的历程也是从先秦开始,汉代的司马迁开始用当代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史记》中的一些语言描述改变了先秦语言的表达形态。所谓的“当代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代人看前人的著作依旧看作是古文表达,当代有更新的表达方式,语言发展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历程和载体一直在改变。

3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书籍,比如三联书店出版的陈来教授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这些都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它不单是立足经典简单的解读,更是一种对古代历史传统文化通俗的表达,旨在能够引起大众读者的关注。

科技赋能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

应该来说,科技是发展的一种象征,科技赋能带给传统文化古籍整理新的血液,使其在载体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提供了很多机遇。中国出版集团在传统文化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探索和实践:

4

一是平台和数据库的建设。这方面主要介绍四个产品。

中华书局建设的古籍知识服务平台“籍合网”是一个古代知识文化的服务平台。该平台从2004年开始起步建设,2014年对外发布,如今已经成为被业内广泛关注的重要平台。它从最初的微信版到现在的网络平台,已经有接近20亿次的浏览量。整理全面数字化后,建立了很多资源库,有数十个产品群,影响较大。它同时是一个重要的古籍整理与发布的平台,在线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包括古籍线上协作整理、整理者使用后再次传播。

5

人民音乐出版社承担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资源数据库运营服务平台,由中宣部出版局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预计在2022年初对外发布第一版重要内容。

6

商务印书馆建设的民国期刊总辑全文检索数据库平台,2016年底由商务印书馆立项,计划建设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公众开放的民国期刊内容全文检索服务。本项目将分步、分库建设全文检索数据库,再通过集成整合,形成民国优质期刊全文数据库平台。计划在2023年年底,完成“商务十大民国期刊数据库”项目,包括《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英语周刊》《儿童世界》《儿童画报》《自然界》等。计划在2025年年底,完成总计36种民国期刊的建设任务,形成民国期刊总辑数据库平台。

7

荣宝斋建设的“荣宝斋在线”平台,主营艺术品原作在线拍卖、文房四宝线上销售、非遗手作网络精品商场等业务,近年来更拓展了包括线上线下艺术策展、多媒体展览开发、艺术家综合业务、艺术大数据、IP授权联名、艺术商业跨界等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运营,从去年开始已经实现了盈利。今年预计销售收入可达五千万元,利润达六百多万元。荣宝斋是有350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将其放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建设推广,也是未来的方向。

8

二是原创数字内容产品开发。这方面主要介绍三个产品。第一个是中读精品音频课。中读是三联书店的《三联生活周刊》独立发展出来的数字化产品,做了大量的音频课,做的首个音频课在业内很有影响,即《为什么我们爱宋朝》,之后也出版了许多类似题材的产品。《为什么我们爱宋朝》集纳了一些研究宋代的学者的成果,随着宋朝历史文化影视剧的热播,群众开始关注宋代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影响,所以推出此类的产品,深受大众的欢迎。第二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的资治通鉴视频课。第三个是荣宝斋推出的《荣宝斋藏红色经典书画鉴赏百帧》交互书。

三是新产品形态探索。集团有一家重要的成员单位即中图公司,他们在5G新阅读项目上,展示了新的技术赋能传播典籍的方向。中图公司“5G新阅读”项目,通过5G、VR/AR、超高清等高新技术,将传统古籍、国画等进行“活化”,以全景形式呈现中华传统典籍古画,通过“云+端,内容+应用”的建设思路,以典籍丰富技术应用,用技术赋能典籍传播,助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图公司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的全景《永乐大典》荣获第五届中国国家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图公司与荣宝斋合作的张大千《华山云海图》、王原祁《皆山园图卷》等作品获央视《新闻联播》在内多个频道报道。

9

四是IP全产业链运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开发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以3×25米的LED巨幕呈现,是对运河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目前已形成IP全产业链开发运营,相关文创产品、教育课程、VR体验等陆续上线,形成大运河IP主题矩阵,取得了良好的双效成果。

除此之外,集团中版数媒公司以多种阅读展现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悦中医”、“一书一智界”融媒体平台以及“知了阅读系列”等产品。集团参展本届数博会,在传统文化数字化联展展区设展位,重点展示了以上介绍的传统文化数字化相关项目和产品。

中国出版集团

融合发展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0

一是融合布局初步形成。各单位基于自身的禀赋和实际,在集团数字化战略驱动下各自有着不同层次的推进,融合发展格局日渐显现。二是落地项目成效明显。近年来,集团不断加大融合出版投资力度,加速项目建设落地,商务工具书系列、百科三版网络版、新华书店网上商城以及前面介绍的中华经典古籍库(籍合网)、三联“中读”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完成上线,在各自领域开始发挥出独特的影响力,经济效益得以初现,并逐步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三是项目管控日趋成熟。在各项目实际推进和运营过程中,集团针对重点项目的管理不断优化,手段不断增强,出台了多项制度保障项目有序合规建设和运营。四是数字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集团收入大概是3.35亿元,而去年达到28.95亿元,占集团整个营收的比重达30%。五是项目影响力日趋增强。截至目前,集团数字出版项目获中国出版政府奖19项,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3项。在新闻出版署刚刚公布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1年度入选项目和单位中,集团入选了6项

融合发展工作规划和展望

一是打造多形态融媒体产品。继续按照核心产品提升深度、打造升级。其他类型的产品努力拓展。二是做强市场化的数字平台。例如“荣宝斋在线”、新华书店网上商城、中读等,推动加大市场化的运营程度,实现传统产品数字化的再造。三是做优专业化数据服务。中国出版集团有重要的相关数据资源体系,包括新华联合物流、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单位专业化的数据加工和数据服务能力非常大,我们的中译语通是多语种包括机器翻译在内的语言服务的平台,现在在业内甚至海外影响力也比较大。四是探索“文化+”新型业务。通过内容树立IP文化符号,提升IP孵化能力,加强IP细分化、制度化总体评估,围绕图书、品牌、艺术品、数字产品的IP做矩阵化开发,联动影视、培训、主题乐园、旅游、文化用品等形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提升IP变现能力,探索建立以IP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集团将加快传统出版业态转型突破,继续加强古籍数字化工作和传统文化多形态大众化出版传播工作,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