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六期】

《百年革命家书》.webp

《百年革命家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 著,中华书局

读革命家书 悟使命担当

中华书局 刘冬雪

《百年革命家书》一书精心选编了100封革命英烈家书、遗书,展示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特别关心关注年轻干部的成长。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回看《百年革命家书》,这100位革命英烈当中,年轻人居多,他们牺牲时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超过四十岁的很少。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英烈,如杨开慧、毛岸英、雷锋等;也有我们不熟悉的,甚至连生年都没留下记录的,如萧远连、王有进、彭林初等。然而,他们都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典范,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和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党员干部是不是对党忠诚,在革命年代就要看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冲锋陷阵、舍生忘死。透过一封封感人肺腑的家书,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国家的伟大革命精神,并因此而震撼,而沉思,进一步在思考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要求,并对标自身,找差距、抓落实。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和平时期也是有明确检验标准的,如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广大扶贫干部深入乡村一线,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百年革命家书》中也收录了两封扶贫英烈的家书,文字质朴,却充满无穷力量,让我们看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年轻干部的担当与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在日常工作中履职尽责,积极进取,担当使命。

文学《编舟记》

《编舟记》,[日]三浦紫苑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轻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中译出版社 胡婧尔

在成为一名编辑之前,我对编辑的刻板印象就是黑框眼镜、表情呆滞、全无生气的看稿人。入行一年来,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编辑的工作忙碌且零碎,要在诸多事项中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是新手编辑的必修课,而职业性质将我们掩于幕后,需要用谦卑和虔诚来对待。

《编舟记》是一个平静叙述、娓娓道来的故事,它无比真实地讲述了旁人看来枯燥的编辑工作日常,甘于寂寞,也收获着弥足珍贵的幸福……作者三浦紫苑是日本当红的新生代小说家、随笔作家,是让宫崎骏赞叹不已的才女作家。这样的一位作家为读者呈现的画面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其中的细节足以震撼人心,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在小说中,为了编纂辞典《大渡海》,编辑部主任马缔光也和同事们翻阅、查找、参考了无数辞书、初版小说和相关资料。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差错率硬标准逼着每一位编辑都必须放下对自己记忆力的自信,乖乖查阅字典、翻看论文和文献,那些论文涉及的领域,我可能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但还是需要逼迫自己去逐词、逐句、逐条分析,以一种无知的视角去追问,对知识抱有敬重,以保障手下的文字无误并有生命力。

编辑除了要对书籍的文字内容负责外,选择适合读者的纸张和装帧方式也是编辑工作的一大重点。小说里,在《大渡海》的编纂过程中,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除了要纂集词语、核查出处、检阅释义外,还不停地与曙光造纸公司商讨改良《大渡海》的用纸。刚刚入职的我对“铜版纸、胶版纸,120克、250克,色白还是泛黄”等专有名词一头雾水,明明是都能听懂的字,放在一起为什么就听不懂了呢?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可以对书本的纸张和装帧提出自己的建议,也明白了马缔光也对纸张“润滑感”的追求,这就是编辑对自己工作的虔诚之心。

经过反复审校、确定用纸尺寸、确定封面装帧等重重程序之后,书终于能够下印。前面所有复杂的、繁忙的程序告一段落,当样书送到手上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就像书中所写,历时15年的编纂工作终以物质实体的形式出现在面前,拿着样书的马缔光也眼角泛起了泪花。

编辑是一座桥,连接着作者和读者,帮助作者将作品更好地呈现给读者,也采纳读者的反馈帮助作者优化作品。《编舟记》编的是徜徉浩瀚词语海洋的词典之舟,载的是每位编辑的热忱和心血。

美术《青春——红色青年故事》_副本

《青春——红色青年故事》,人民美术出版社

永不消逝的青春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韩昱

“青春”二字,总让人联想到草木葱郁的春夏,绿意盎然又生机勃勃。春夏多雷雨,但生命总能在轰鸣中诞生,不肯受挟于风雨,便在磨难中更为茁壮地成长。“青春”迷人的地方,正在于它的坚韧与新锐。一百年之前,中国共青团就诞生于这样一个季节,在风雨飘摇中燃起了属于青年的火种。这团新生之火由一代人捧给另一代人,由无数青年榜样护送,从黑夜走向白昼,百年相传,从未熄灭。

回看往昔,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从未更改,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赤诚初心也始终没变。百年风雨已过,纷乱的战火、艰苦的斗争似乎早已远去,但唯有常常回望,才能使那些红色的记忆始终鲜亮,不在滚滚的时间洪流中褪色。

时间倒流至百年前的中国,战火曾灼烧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原本宁静的城镇变得满目疮痍。在这种动荡不安中涌现出了大批有志青年,他们手捧星火,以一腔热血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冲锋陷阵。巾帼英雄江姐为保守党的秘密始终坚贞不屈,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无畏的革命精神。赵一曼用青春换得江山壮丽,用满腔鲜血兑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年们又坚定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勇于拼搏、甘于奉献,让朴素的岁月也闪闪发光起来。雷锋将满腔的热忱投入到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革命事业中,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与疾病做斗争的张海迪则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体现出青年的坚韧与勇敢。如今,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正投身更为广阔的天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历程之中,在时代的浪潮中锐意进取,贡献属于青年的新想法和新思路。2022年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摘星星”的三位航天员成为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榜样,这种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航天精神也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努力拼搏。2019年,坚守在扶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因公殉职,她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宝贵品质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也引领着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青春——红色青年故事》连环画丛书,集结了这些青年楷模的故事,以鲜活生动的图画描绘了不同时代青年的形象,用直观的线条再现了每个时代的特色场景,将每一个故事都讲述得真挚动人,将每一代人的青春印记,都留存于这方小小的画本之中。让我们看到,沧桑巨变一百年,世界早已与从前千差万别,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中国从不缺少优秀的榜样,青年的精神也一直代代相传。

人人皆以为青春短暂,于是常常感怀它、叹息它;实则青春长久在,它并非一个转瞬即逝的阶段,而是一代代人精神的接力,是传承、是发扬、也是恒久的力量。只要榜样的光辉仍在,青年们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仍存,中国的青春就不会结束。青春之火光、青春之精神,将永远闪烁,永不消逝。

音乐《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

《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王丽虹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以音符作枪杆 用青春谱赞歌

人民音乐出版社 彭雅君

“到延安去!”在那个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年代,大批有艺术才能的爱国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历经千难万险汇聚到延安,共同用绘画、诗歌、音乐点燃了救国救民的熊熊火炬。那将星星之火融炼成革命火炬的艺术摇篮,便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延安鲁艺”。《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一书以这所诞生于革命年代的传奇艺术学院为对象,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继承弘扬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全书围绕“黄土高原上的音乐圣殿”“别具一格的办学模式”“济济良师”“莘莘学子”“累累硕果”“鲁艺八年”等六部分篇章,全面地呈现了延安鲁艺红色音乐教育的各个脉络,生动介绍了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师生及其音乐佳作,并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他们对党、人民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黄河大合唱》是如何从延安传遍中国、走向世界,成为振奋华夏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不朽精神力作;知道“白毛仙姑”的故事如何变成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知道郑律成是在怎样的感动下创作了《延安颂》……

由于战争和年代久远等原因,有关研究延安鲁艺音乐系的资料并不多。作者王丽虹为了取得鲜活的一手资料,多方找寻,她拜访了几十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延安鲁艺人,调研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可以说,《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一书凝结了王丽虹十几年的心血。她曾坦言,每一次访谈都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延安鲁艺先辈们的精神脉搏,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深化对他们的敬意。

《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一书的出版,填补了延安鲁艺研究的空白,有助于我们了解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发展历程,重温抗战烽火中的鲁艺岁月,更可以为延安精神薪火相传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人生能有几回1

《人生能有几回搏》,闫东 主编,研究出版社

拼搏精神铸就我们的新时代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李艳

1959年,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拼搏,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荣获冠军,成为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位世界冠军,是我国体育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的这一搏,是空前的一搏,辉煌的一搏,震惊世界的一搏。1961年,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大吼一声“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博,更待何时!”重新振作挥拍上阵,力挽狂澜,最终赢得胜利。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电视纪录片,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细细赏读这部纪录片的同名书籍,又让人想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就是容国团精神,是一种拼搏的精神,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正是有着无数像容国团一般奋力拼搏的人,不畏困难的人,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才让我们的国家更好更快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只有拼搏,人生才会辉煌;只有拼搏,梦想才能成真。然而,拼搏就一定能成功吗?容国团经历了失败才有了成功,但不拼搏注定要失败。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踏上新征程时,不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为之尝试、为之努力。事实上,我们从失败中获得的往往会更多。这就是青春,这就是青春的顽强,是新时代年轻人的选择。即便我们暂时没有成功,也能骄傲地说“我努力过!我拼搏过!我奋斗过!”

生命之短暂,怎不令人珍惜?我们应当珍惜这美好的青春,也同样珍惜人生的艰难。拼搏精神代代相传,谁能不畏荆棘,谁就是胜利者,谁就能拥有青春和辉煌。让我们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不畏拼命只惧平凡,在拼搏中乘风破浪,在人生舞台上展现新时代的青春风采!

中译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贾康 刘薇 著,中译出版社

以“智”为力推动数字经济平台建设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丁莉娜

学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中“数字经济平台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及其意义”,使我对数字化平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它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提高了数据存储与输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它正在以快速发展的势头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经济时代。

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数字经济。对于构建双循环格局而言,数字经济既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变量,也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蓝海。

作为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文化科技企业,我们必须把握新的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我所在的团队正在致力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数字基础可视化建设,坚持系统融合、协同高效,充分发挥大数据领域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作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我们必须加强探索钻研精神,围绕中心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智能技术支持,优化平台服务品质,持续推进技术转化,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华文《有书来仪》

《有书来仪》,谢其章 著,华文出版社

那些故纸堆里隐藏的旧时光

华文出版社 寇宁

许多人不能理解,逛古旧书店、阅读古旧书刊的乐趣究竟何在。在技术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书、报刊诞生于世,论品相论精致,往往过古旧书刊远矣。然而,无论有多少“美貌又有内涵”的新书冲击着图书市场,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有些人更愿意钻进旧书店,在挤挤歪歪的书架上翻找一份初版的图书或早已过期的杂志。

旧书刊的魅力到底何在呢?读著名藏书家谢其章近几年读书、藏书心得的合集《有书来仪》,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谢其章依托自己40年来收藏的古旧书刊,挖掘尘封的往事和文海遗珠,有发人深思的感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也有生气盎然的情趣,一个个近现代文人、一桩桩文坛趣事在书中跃然纸上。无论是鲁迅、张爱玲等文坛大家,还是叶灵凤、包天笑等民国名家,在阅读那些他们发表过作品、打过“嘴仗”的老旧刊物时,我们仿佛能抓住他们与文学同行的生活中最日常的一角。

在旧报刊上的“豆腐块”里,藏着张爱玲为了1000元稿费跟甲方吵得焦头烂额的“黑历史”;夹着自家经典作品《一缕麻》被好几次翻拍成戏曲电影,本人却好像没那么有名的“鸳鸯蝴蝶派”大家包天笑与人谈八卦的故事……这些生活与创作的细节,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渐渐遗忘在故纸堆里,又在藏书家孜孜不倦的发掘中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不仅如此,在《有书来仪》中我们还会发现,去古旧书店,常常能有意料之外的惊喜——或许是一套寻觅很久却找不到的刊物,或许是一张夹在《中学生》杂志里的丰子恺的赠画,又或许是一张被前任主人塞在书里一起卖掉的藏书票。

最令我感到有意思的,是书中所记载80年前一位笔名“莲只”的藏书家的故事。抗战时期,这位藏书家在重庆《今文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大后方书籍的议论小文,细数自己的部分藏书如何在战火之中变得“生死不知”;心疼地抱怨一些文化机构在转运书刊的过程中没能更好地保护它们,导致部分珍贵的文献遗失;感慨在大后方要想买到参考书有多困难。一桩桩一件件,字里行间,真实又辛酸,俯仰之间,却已为陈迹。读其文,令所有爱书之人,都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无奈。有趣的是,作者一开始并未考证出这位“莲只”先生的真姓大名,后来却有网友帮忙考证出来,并告诉了作者。不知那位辛苦考证的网友,是否也是一位被这段旧故事打动的爱书人呢?

除了从旧报刊中钩沉出的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老故事,《有书来仪》还收录了大量谢其章收藏的民国旧书、旧报的书影插画。谢其章所著之书,总是以民国书影插图为突出特色,被人称赞为“谢氏书影系列”,本书也不例外。《小说画报》《礼拜六》《逸经》《大风》,一幅幅精美雅致、设计新奇的书报影像,带着那个时代独特的风韵,与书中所记掌故互为补充,可谓赏心悦目。

不妨挑个悠闲的下午,泡上一杯红茶,翻开这本《有书来仪》,追寻一段旧时光,品味几分百态人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往期回顾】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五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四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三期】

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二期】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