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陈继明长篇小说《敦煌》发布 一部书写敦煌的标杆式作品

10月16日,陈继明长篇小说《敦煌》发布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预聘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该书作者、广东省作协副主席陈继明,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文社总编辑李红强出席,发布会由该书责任编辑、人文社青年文学编辑室主任付如初主持。

臧永清在致辞中表示,陈继明是书写敦煌非常合适的人选,在小说中体现出诗人般的激情和研究者般的精确,小说因此显得异常丰沛精彩、扎实厚重。读《敦煌》让人热血沸腾、想象力翻飞。

对谈中,邱华栋、刘大先、丛治辰从敦煌讲到《敦煌》,对题材价值、文化意义、写作艺术以及历史感和当下性等方面予以探讨,并深入讨论何为“绿洲性格”,何为“盛唐气象”,何为“敦煌魂魄”。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敦煌》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与文学价值的长篇佳作,可谓敦煌文学性书写中的标杆性作品。小说以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以四条线索交融互动,笔力强健,气象恢宏,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深邃的思考力。 

活动现场,陈继明分享了创作《敦煌》的起因、创作原则和理念。早在7年前,其长篇小说《七步镇》在人文社出版后,他就在责编付如初的建议下,开始考虑书写敦煌。其间,经不断思考、搜集大量史料,并挖掘自己创作经历中可用素材,他用一年写作、一年修改。初稿完成后,责编给他提出1000多处修改意见,之后两人不断打磨,终于在一种“如梦如幻”的状态中完成了这部长篇作品。他觉得,关于敦煌,最难处理的就是虚与实的关系,实体和象征的关系。而其中关于吐谷浑的故事,至少30年前他就打算写了,所以,在他这个西北人心里,写敦煌几乎早有预兆,也早有准备。

开始创作之前,他就定下两个“不写”。第一,不直接写藏经洞的故事,因为这类故事被写得太多,难以出彩。第二,不能把敦煌当作图腾来写。他想写一个新的敦煌,而不是一个已经成型的、被大家视为图腾的、不容想象只能叩拜的敦煌。

同时,他也很明确,自己想要写什么。他定下了两点“他写”。第一,要写人。他认为,过去写敦煌的小说,对人的关注犹嫌不够。在敦煌面前,人不能渺小,而是更伟岸,敦煌是人的世界,没有人就没有敦煌,所以,他要在这部小说里恢复“人”的重要性。第二,要好好写一写动物。在他笔下,马、骆驼等动物都不被看作人的工具,而是自己就成为小说中的角色,和人平起平坐。所以,读者在小说中会看到,鸣沙山的正面是千佛洞,而反面是一窝狼,狼窝旁边又是羊冢。强和弱、善和恶、生和死、神和魔,在敦煌就是这么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付如初介绍,最初这部小说的名字想要叫“敦煌颜色”,后来几经商量,确定为《敦煌》。

责任编辑:李爱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