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图书受出版业青睐

重新解读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还是亵渎?这个争议到现在还在持续。尽管争议还在,由《百家讲坛》捧红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解读的图书还是继续红火。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感悟”、“心得”系列,王蒙的《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国学健康绝学系列”,钱文忠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已历经数年,还是在畅销书行列。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风行开始至今,对传统文化的人本性解读和转换,被人称为回归传统文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在出版界出现对《孙子兵法》、冯梦龙“智囊”等“智谋”类典籍的现实性解读文本,到现在各类文人雅士对各类经典史集的各种解读,比如《蒙曼说唐》《易中天品三国》等,这种解读牵强也罢,有理也罢,人们十分欢迎这种把深古代典籍和现实人生对接的解读方式。同时人们也发现,出版业在出版图书方面是紧跟时代步伐的。

出版业紧跟影视发展。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影视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也沉迷于这些历史剧之中,比如《武则天》《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经典小说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就不用说了,《聊斋》的各个故事拍成的影视剧也是长盛不衰。出版人士瞅准这个商机,又重新策划出版了这些小说及相关解读。正是那些学者的解读和各出版社编辑的努力,才让那些曾经蛰伏于故纸堆中的思想光辉,照亮了21世纪匆忙却时而迷惘的灵魂,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去点缀现代的文化生活,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如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等,用现实中的社会生活角色和历史人物对接,让已然蛰伏于深奥的文言文中的历史人物披上现代思想的外衣,在现实生活中偶然一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如《我愿意活在这三个朝代》,作者和阅读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分别讲述和体验汉、唐、宋代的历史文化,这是对当代作者和读者崇尚自我以及个性化的认同;如“李里草堂国学系列”(《论语讲义》《国学精义》《孟子讲义》《蒙书讲义》),图书的封面,有着现代思想的学者李里身着长衫、围巾下垂,仿佛古代学者再世,却又丝毫不会让人产生迂腐之感,反而拉近了读者和古代圣贤的距离;如《江南古典私家园林》《齐鲁诸子名家志》《江南建筑文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河北人》等,通过地域文化的认同,把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旅游时尚联系在一起,吸引着当代读者的阅读视线。当然,这些叙述早已有很多学者论述。

当然了,除了重新解读这些经典之作,还打造了一批学术明星,解读之人也有了与娱乐明星一样的知名度,这个现象可谓是“前不见古人”。这类学术明星,有于丹、易中天、钱文忠、鲍鹏山、马未都、王蒙、当年明月、黄腾飞、安意如……这些人物已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大家也要看到另外一个现象,这些学术明星在繁荣传统文化出版的事业上不可低估,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国学热给我们带来了其他的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他们的解读让人们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原来可以是种享受,可以“悦读”,为什么在正规的教育中却如此乏味呢?不免让我们对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种“苦海无涯”式的阅读在大众文化的时代显然会让人们(尤其是青年)不耐烦。这是当代传统文化的出版越来越和时代文化接轨,从而间接催生了这种感觉。

就像有的学者说的,以往传统文化给大众的印象是理性的、生硬的,缺乏血肉的,大众读者面对传统文化读本,犹如面对被风化了的木乃伊,激不起半点情感的涟漪。即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本来很感性的诗篇,如果不是琼瑶把它改写进具体可感的凄美爱情故事中,再搬上电视,配上明星美女,以优美的旋律唱出,至今也不会有多少大众对产发生兴趣。这就是感性的力量。所以,《漫画儒家思想》《漫画道家思想》《漫画佛学思想》“漫画四大名著”和《符号中国》《中国文化读本》等,才激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这也是出版紧跟时代潮流的结果。没办法,现在的青少年就喜欢看漫画,只有把古典名作和新兴漫画相结合,忠实原作,融入浓重的中国元素,才能吸引青少年看书,要不然,他们根本就不会碰触一下。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博云易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