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版好书在世界版图描述中国风景之东方文化:海外馆藏不容错过

“中国文化世界热”已经成为出版企业的共识,特别是此类国际书展不仅是出版商的交易场所,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和展示舞台。2016年的伦敦书展,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参展主题是“共同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推出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系列图书,并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现场表演《牡丹亭·惊梦》片段,吸引不少人驻足欣赏。而展示中国文化的著作同样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通过本报的“海外馆藏: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等报告都可以看出,那些符合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要求的作品,更受海外青睐。中国出版集团一直是社科、文化、学术出版的重镇,其旗下的诸多百年老店都是业内的代表。这些选题能够反映我国出版界的眼光和水平,引领治学的健康风气和出版的良性发展,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勤读论语和论语语法

中国的文化典籍一直受到海外馆藏的热捧。以中华书局为例,《中国文化老了吗?》是梵学名家金克木论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怎样才能读懂。正因金克木有着惊人的披沙拣金的能力,方可拨开重重迷雾,呈现传统文化内核。这其中有他寻找到的文献之根,有他对“无文”文化的探隐,有他对历史人物的论述,这也是该书的三条脉络。商务印书馆的《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系集另一大学者钱穆的作品,是他几十年来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所选文章既有根据钱穆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新亚书院讲课记录而成的文章,也有发表在港台学术杂志上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及其出发点,以及钱穆对古人阅读《论语》之评点和他本人对《论语》的认识过程。

中国传统会话史纲

美术考古半世纪

中国美术类的选题往往是海外出版商趣味集中点,中版好书有不少这样的佳作。人民美术出版社是该领域的出版重镇:《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的作者杨泓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在书中论述了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他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不同专题资料为纬,巧妙交织,作了翔实的梳理与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东方出版中心的《中国玺印篆刻通史》则是一部研究中国玺印篆刻发展史及其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专著。汉印规范的延续与秦汉印风转折的定点,晋至南北朝印章的风格类分与唐宋文人用印体系的出现,汉、西晋玺印与秦汉魏晋封泥的断代序列,少数民族私印的存在与社会意义,唐、宋、元私印的鉴别以及玺印风格二元发展方向的形成,石章时代开启的历史条件和文人篆刻产生的社会学考察,民国篆刻群体与艺术商品化的关系等话题都在书中有所体现。在书法工具书方面,可以选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的《书法大字典》,其收录3000余个字头、35000多个书例。字典中收录的书法字年代从殷商到清末,汇集甲骨、钟鼎、简牍、帛书、碑碣、刻石等书迹及历代书法名家的墨宝,难得一见,弥足珍贵。走近20世纪的中国美术,著名的法籍华人画家赵无极的贡献是独特的。他在绘画创作上,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为此,中华书局策划推出《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该书为赵无极1985年5月在浙江美术学院绘画讲习班的教学笔记实录。主要包括赵无极讲授绘画的理论、技法、理念等,还有他边讲边改学员画的具体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一代大师的艺术素养。

两宋茶事

长物

沈从文20世纪60年代提出“名物新证”的概念以来,扬之水是第一位将之深入实践的研究者。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两宋茶事》汇集扬之水名物研究文章14篇,主要讨论宋代饮茶方式及茶具的发展变化,其余几篇讨论古代饮食文化、服饰等问题。作者善于从细节问题入手,运用史料、文物、书画、诗文互证的研究方法,详细梳理了宋代“饮茶”及与之有关的各种“茶事”,上溯唐代,下被明清,清晰地展示出烹茶、饮茶方式及茶具等“茶事”的发展脉络。作者详细考校前述这些与古代生活有关的名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变化,展现不同时代的风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主要以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为例,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精英所拥有的文玩用品,描述同时代人对它们的看法,并分析了这些物品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及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