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童书或成出版新方向

长久以来,博物馆一直给人“高冷”印象,如今,博物馆作为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不再“孤芳自赏”。

目前已出版的博物馆类图书的读者对象多是成人,题材方面也以介绍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展品为主。如译林出版社的“伟大的博物馆”系列(全31卷),几乎囊括了世界知名博物馆的藏品精华;中华书局出版的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学者编纂的《文物中国史》以文物为主线讲述历史。这些图书的图片精美,内容丰富,但文字表述青少年阅读起来尚有些深奥。近年,有一些出版社开始与博物馆联合探索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博类原创出版物。如新蕾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史家胡同小学三方联合开发的“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共有“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5个系列,已纳入史家小学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这套博物馆教材改变了以往博物馆青少年学习教材中的文物知识普及类的编著方式,用文物解读责任、解读规则。

虽然已有一些出版社开始试水,但文博类童书的策划出版尚在起步阶段,在当当、京东等购书平台以“博物馆 童书”为关键词搜索的条目结果不足百条。可以说,文博类童书的市场空白尚存,而这类图书的策划出版可以更加“有趣”,让冷冰冰的文物“活起来”。

编辑内容要“深入浅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讲述中国历史的畅销童书不少,如《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等等,这些书的阅读性很强,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文博类童书可以借鉴历史类童书的文字表述,如对文物的介绍告别千篇一律的说教式语言,通过文物讲故事,贯穿历史,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介绍“晋侯鸟尊”时,可以讲讲文物背后的历史环境和文物由来,“晋侯”是对谁的称呼,“鸟尊”的尾巴为什么是个大象头,它的用途到底是什么,除了“鸟尊“还有其他动物形象的酒尊吗等等,引发读者的思考。

呈现效果“活灵活现”。利用新媒体手段,让文物不止“停留”在纸面,而是进行全媒体的开发出版。对文物的介绍、遗址的展现可配备相关的音频朗读,AR呈现,课件共享等等。如中译社与忆空间编辑策划的“365件文物中国史”系列图书,计划精选从古至今的365件能代表所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不同方面的中国重点文物,以中国社会发展脉络为线,通过对文物的介绍串成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目前该项目已先期通过忆空间“耳朵里的博物馆”的收听平台、喜马拉雅电台、蜻蜓FM播出音频,单条点击量过万,小听众和家长们的反响十分热烈。

出版社在出版纸质图书时不仅会有配套音频,而且还会根据听众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内容。AR技术的呈现则赋予了文物“生命”,使文物的细节展示更加生动逼真,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营销宣传要“跨界共赢”。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考虑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活动,与其他行业跨界对接。目前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文博类图书出版之后,出版社可与博物馆联合策展、开展巡讲等活动;此外根据图书进行的文博类戏剧的开发,沉浸式互动游戏的研发、旅游游学线路的制定为出版提供了新的盈利思路,也能让更多的青少年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旅行目的地选在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但往往自身对古都的文化和历史不甚了解,更无法向孩子讲解。

国际视角要“与时俱进”。文博类童书的选题策划,还要站在需要站在更广泛的世界市场去考虑。目前我国童书的版权引进数量远远大于版权输出数量,而文博类童书的“走出去”,恰恰能够吸引外国读者对神秘东方古国历史的关注兴趣,让读者从“新”的角度认知中国。中译出版社就计划对即将出版的文博类童书推出多语种版本,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责任编辑:曹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