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鼏宅禹迹》出版 学界热议“夏文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于日前发布,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早期历史的兴趣。巧合的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撰写的《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也在此时由三联书店出版,并于6月3日在北大举行了座谈会。会议室挤满了学者和前来听讲的学生,一直排到走廊里,“夏问题”的热度出乎预料地超过了窗外的炎炎酷暑。

夏文化的探索包括“夏”的有无,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号称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孙庆伟观点鲜明,坚信以《史记》为代表的古史框架,以夏代为“信史”,认为当前的问题不是考古材料不足,而是如何更新方法论,从现有的考古成果中去“辨认”夏。《鼏宅禹迹》一书力图提出完整的“证据链”,依据现有的考古材料重建夏代的历史,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

孙庆伟的看法在考古学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反对者中,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许宏从事二里头遗址挖掘多年,因在公众考古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于读者。孙庆伟和许宏就“夏问题”展开的几次当面辩论是学术界不多见的风景,可能也是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听讲的一个原因。

座谈会上,多位考古学、历史学界的学者针对孙庆伟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赞同和反对者皆有。许宏不出预料地“压大轴”发言,他首先肯定了《鼏宅禹迹》是“关于夏文化考古学探索集大成之作”,然后针对该书提出的“信史”问题,阐述了自己和孙庆伟在方法论上的不同,他说自己是“有条件的不可知论”,认为关于夏文化的探索,在找到确切的证据之前,不必非要预设其“必定存在”。李零先生认为,关于夏文化,现有考古学证据还不充分。他在发言中提到,当年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负责撰写《剑桥中国上古史》与夏有关的章节,就非常慎重地称之为“夏问题”,“既然是问题,就是说还没解决,可以长期讨论,不必急于下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持“不可知论”的许宏,还是建议“继续讨论”的李零先生,都认为文献中记载的“夏”是存在的,只是当前考古学的证据还不充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夏”是杜撰的。许宏表示:“‘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东周到汉晋人们的口中和笔下,这是客观存在的。考古学人今后要致力于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