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 部门工作动态 | 集团新闻 | 媒体关注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专题报道 | 一周回顾

出版国际化要防止简单化、标准化

出版国际化,即出版走向国际或者图书走向国际,虽然看似仅仅是一本书或者几本书走向国际的问题,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几年前,某大学的版权贸易基地曾邀请我参加一个研讨会,讨论版权价值标准问题。

制定“版权价值标准”其实正是将出版走向国际这一问题简单化、标准化的典型表现。工业生产或许可以制定标准,但出版国际化恐怕不可如此简单,因为文化对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价值与感受。一旦全部简单化、标准化,就有可能贻误时机,甚至高值低卖。

出版国际化过程中简单化、标准化的问题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

首先,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开展出版国际化的业务。

近几年,虽然已有多个平台完成搭建,但效果都不大令人满意。有一部分原因与价值有关,好书一般在平台上线之前就完成了销售,所以懂行的买主极少通过关注这类平台来挑选作品。

另一部分原因与交往有关。由于文化产品价值不定,即便是极有经验的行家都有可能失误,这就需要买卖之间讲究诚信,杜绝误导。所以,仅有不会说话、无生命的网络平台是远远不足以达成信任的。

其次,寻求判断合作伙伴不诚的方法。

这或许是中国出版商们在简单化环境中熏染过长时间,从而形成的惯性思维。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提供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没有人能够预先告知合作伙伴未来的表现如何。

与人合作,一切都要靠双方洽谈,通过不经意间的细节来了解对方的相关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观察细节得出的结论远比对方信誓旦旦的承诺更加实际。

合作伙伴之所以不讲诚信,一方面与其自身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与出版者自身实力、品牌与专业程度不高干系重大。

试想,如果合作过程中的不诚表现会招致重大损失,对方就一定不敢为所欲为。而招致重大损失的前提是,出版者一有品牌,二自身实力很强,三出版水平专业。

正因如此,对方的不守承诺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出版者自身。所以,与其花费心思寻求判断不诚的方法,不如狠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了,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会减少。

第三,寻找现成的资源和答案。

某次出版沙龙中,有现场观众曾提问:“是否有一个机构可以将所有老教授的作品收集起来,供出版机构选择出版?”我回答道,除了文字著作权协会,大概没有其他机构有这样的功能。

至于文字著作权协会是否代理老教授的作品,这一点我无从知晓。实际上这不应该是问题,“庸者用力,能者用智,贤者用人”,人脉拓展好了,这类问题可以解决一大半。

除了索要现成的资源,追求现成的答案也是将出版走向国际的问题标准化的一大表现。有出版同行曾询问我如何给西方人写信,如何向外国人推广版权。其实这一问题应该在个人的实践中寻求答案。

如果你经常实践,碰过钉子之后,你便会知道如何给国外出版商写信,如何向他们推荐版权。

第四,订立合同过分依赖模板。

与外商谈判成功后需要订立合同,很多出版者认为有了合同模板便万事大吉。其实不然,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诉求与注意事项,比如,若用约定文字书的合同约定文图相间或者以图为主的作品,肯定就不合适。

曾经有一位出版人,将书授权给外国人出版时总共索要9%的版税,结果结算后发现这些还不及预期的一半。只因这本书的插图需要支付一大笔费用,收到的版税全部用来支付插图费都不够,遑论向文字作者支付费用。

如此结果,便是因为过分依赖模板合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模板合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出版国际化过程中简单化、标准化的表现背后,暴露的是相关工作人员懒惰的工作状态。

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只要稍微用点功夫,便可完全避免。勤奋实践,不仅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还能锻炼出一身才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