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常谈》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70周年

1123598577_15402572445991n

作为一个“90后”的年轻人,如果说我对中国传统古籍经典开始有了一些初步基础学习的话,我想,朱自清先生应该是我一位十分重要的引领人。

朱自清先生出生于1898年,江苏省海州(今东海县)人。朱自清先生文史兼长,尤擅诗论,不仅以诗人、散文家著称于世,更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学者、通才。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在我们幼年启蒙之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朱自清先生的学术著作,更是很多成年人文化“启蒙”的经典教材。著名文史学家王瑶先生青年时期师从朱自清先生,王瑶先生在《念朱自清先生》一文中说:“他虽然是有成就的专门学者,但并不鄙视学术的普及工作。他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广度。”把我领到中国传统古典之学大门口的,正是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这本小册子。这本书是1938年9月朱自清先生为当时的教育部编写的教科书目录,1942年编订成册出版。这本书深入浅出,文词平实,几乎没有深奥的术语,内容丰富,条理明晰,通俗易懂,轻松有趣,“确是罕见的普及古代文献知识的读物”。

这本书以介绍古书经典为主,涵盖经史子集的必读书目,类似于名著导读。全书以文字之学居首,以《说文解字》为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为第十三,是全书末章,有总结全书的意思。从甲骨卜辞,一直说到清末“新文体”、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畅行。全书最终,朱自清先生说:“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朱自清先生写下这话距今已有80年,今天听来,非但没有过时,反倒似乎更是在说明当下发生的事实。

《经典常谈》本是一册小书,内容并不深奥。只是,通过《经典常谈》这部小书的引领,我开始有计划地一部一部学习古籍经典。这部书里贯彻着的两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科学化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在今天做传统的学问尤其需要这种科学化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二是讲求证据的实证主义。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明:“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而欲研究中国之学,应拒绝先入为主,需一视同仁,方可能览观学问全貌而不失偏颇。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科学的观点去考察中国古代文化,实在是一种革命性的大进步。《经典常谈》里说《周易》,朱自清先生揭示了《周易》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两条基本路径,这是对《周易》的科学认识。说《春秋》,揭示了古代史官记事“徵实”与“劝惩”两种目的,这些内容堪为科学研读《春秋》的纲领。说《战国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将其赫然列入教科书的目录,推崇它的“文辞之胜”,同时也指出它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朱自清先生用中立客观的观点评说《战国策》,体现出了新知识分子相较于旧时代读书人的科学与进步。说诗的演变,朱自清先生对历来诗人极崇唐诗或推尊宋诗的观点做了客观评价,最后说:“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都是不成问题的。”这就是敢于质疑前人、质疑前学的批判精神。《经典常谈》这部小书,重视采用客观证据,论述有据,理性实证,展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史学的风貌。批评家李长之先生说过:“对于中国旧东西,我不赞成用原来的名词,囫囵吞枣的办法。……凡是不能用现代语言表达的,就是没能运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弄明白。”历史地去看朱自清先生这本小书,是可见先生在当时“运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中国旧东西”的一番苦心努力的。

其二,大众化的写作风格。这种品质也体现为两个要点:一是简洁凝练,二是通俗易懂。《经典常谈》虽为小书,但旁征博引,内容充实,而又简洁精恰,没有一字一句是多余的。有一种说法,说“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缸水”,这话有道理,但是有些机械。依我看,要给人一杯酒,自己先要有一仓粮。这杯酒不同于那一仓粮食,却是那一仓粮食的精华凝缩。《经典常谈》这部小书,何尝不是朱自清先生在古籍经典的大粮仓里给大众读者酿造出的一小杯佳酿呢?大众读者恐怕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去研读先生读过的大部头的书,但是还对古籍经典心向往之,这时,先生递来的这杯酒真是既解渴又解馋。这里体现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并且这部小书里,几乎没有专业术语,把事情尽可能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让没有读过典籍的人也能明白他所说的意思,这种不炫技、不炫学的大众化的文风,贴近群众,顺应时代,同时更能反映出先生学识之渊博,功底之深厚,下笔有根,张弛有度,进退自如。

就这样,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这部小册子,成为了我在成年时期的一本启蒙教材。朱自清先生自序此书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如果说,我是那个在经典之海中希望有所收获的渔人,那么朱自清先生的这部书便是他赠给我这渔人的筌箵。

责任编辑:cy

分享到: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